天国篇第三十三章(第2页)
[22]指狄多等因爱情自杀或被杀者的灵魂排成的行列。
[23]“宇宙之王”指上帝。“是我们的朋友”意即怜悯我们,肯接受我们的祷告。原文是不现实条件句,表示很想为但丁祈祷,无奈上帝并不会听地狱里的罪人的祷告。
[24]“城市”指腊万纳。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流入亚得里亚海。“汇合它的支流入海得到安息”这句话流露出说话的灵魂渴望安息而不能如愿的悲哀情绪。她是弗兰齐斯嘉·达·里米尼(FrancescadaRimini),腊万纳的封建主圭多·达·波伦塔的女儿,后来邀请但丁定居腊万纳的小圭多·选·波伦塔的姑母。1275年以后不久,她嫁给里米尼的封建主简乔托·马拉台斯塔为妻,这纯粹是一种政治婚姻,因为简乔托跛脚,相貌丑陋,举止粗野。简乔托的弟弟保罗是个美少年,后来,叔嫂二人私下里相爱,简乔托发现后,当场把他们杀死。这一事件发生在1283—1285年,曾轰动一时。1282—1283年,保罗曾在佛罗伦萨担任人民首领和维持和平专员的职务,但丁可能在家乡见到过他。所以但丁对他们的痛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怜悯是有特殊原因的。
[25]这是“温柔的新体”诗派对爱情的看法,圭多·圭尼采里的诗“爱总逃避到高贵的心里”,但丁的一首十四行诗的第一行“爱和高贵的心是一回事”,都表达了这种思想。在《神曲》中,但丁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爱既可以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也可以使人犯罪。保罗和弗兰齐斯嘉叔嫂相爱,由于不能以理性克制情欲,反而“让情欲压倒理性”,结果演成悲剧。
[26]“被夺去的美丽的身体”这句话里,“被夺去”指弗兰齐斯嘉被她丈夫杀死。多数注释家把后面的句子“e’lmodoan’offende”和“被夺去”联系起来,认为意即:我被杀的方式如今还使我受害,也就是说,在他们俩犯罪时,当场被杀,来不及忏悔,以致死后永远在地狱里受苦。萨佩纽注释本和波斯科-雷吉奥注释本则认为,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这个句子的意义同“使他爱上”(Amor…presecostui)衔接,说明爱得多么强烈。译文根据多数注释家的解释。
[27]这种说法来源于安德莱亚·卡佩拉诺(Andreao,12世纪到13世纪间)的《论爱情》(Deamore)一书,对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和意大利“温柔的新体”诗派的抒情诗都有影响。弗兰齐斯嘉是宫廷中的贵妇人,当然也接触到这种思想。爱不容许被爱者不以爱还爱,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说法,但对她来说,却是不可抗拒的法则;她觉得,既然保罗这样爱她,她就非得爱他不可,这足以表明她的爱是多么强烈。
[28]弗兰齐斯嘉预言,她丈夫简乔托(死于1304年,但丁游地狱时还在世)由于犯了杀弟杀妻罪,死后注定在第九层地狱(寒冰地狱)中的“该隐环”受苦。“该隐环”(a)得名于第一个犯杀弟罪的该隐(见《旧约·创世记》第四章),是科奇土斯冰湖划分成四个同心圆形的受苦处之一,凡是出卖和杀害亲属者的灵魂都在此受寒球封冻之苦。
[29]诗中虽是弗兰齐斯嘉一个人说话,但她同时代表保罗,因此这里代词用第三人称复数。
[30]维吉尔生前是赫赫有名的诗人,受到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敬重和优遇,死后灵魂永远留在第一层地狱里,不能进天国,抚今追昔,自然感到莫大的痛苦。
[31]弗兰齐斯嘉和保罗共同阅读的书是法国骑士传奇《湖上的朗斯洛》(12世纪)。传奇的主人公朗斯洛是布列塔尼王的儿子,幼年被“湖上夫人”窃走养大,送到亚瑟王的宫廷,故称“湖上的朗斯洛”,他是亚瑟王的第一名圆桌骑士,和王后圭尼维尔秘密相爱。书中叙述王后的管家加勒奥(意大利语为加勒奥托)把朗斯洛带到菜园里和王后幽会,他在王后面前比较羞怯,加勒奥劝说王后主动和他接吻,王后就吻了他很久。
[32]意即他们决没有料到,这种心心相印的爱,受阅读这部传奇的刺激,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
[33]但丁把传奇中圭尼维尔主动吻朗斯洛改为圭尼维尔的“微笑的嘴”被朗斯洛亲吻,有些注释家认为他所根据的是这部传奇的另一种抄本,但更可能的是为了适应诗中的人物和情境。“微笑的嘴”原文是riso(笑、微笑),较早的注释家布蒂(Buti)认为这里指“喜悦的面孔”或者指嘴,因为“嘴比面孔的任何其他部分更能显示笑容”;后来的注释家大都同意这种解释,但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德·桑克蒂斯(1817—1883)认为,指的不是具体的嘴,而是微笑,“微笑是嘴的表情、诗意和情感,是某种空灵的东西,看到它在嘴唇间浮动,又仿佛离开了嘴唇,你能看到它,却不能触摸它。”这话的确说出了原诗的妙处。“被这样一位情人亲吻”,意即被朗斯洛这样一位著名的、英勇的骑士情人亲吻。
[34]这句话大意是:骑士传奇《湖上的朗斯洛》及其作者在保罗和我之间所起的作用,如同加勒奥托在朗斯洛和圭尼维尔之间所起的作用一样,也就是说,起了诲**的作用。由于《神曲》在意大利广泛流传,GaleotIo(加勒奥托)这个人名后来变成了具有“**媒”含义的普通名词。弗兰齐斯嘉这句话表明,但丁很重视文艺的教育作用,看到当时宫廷中风行的骑士文学的不良影响,借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悲剧给人们敲起警钟。
[35]这句平常的话十分含蓄,为弗兰齐斯嘉的叙述作了耐人寻味的结束,注释家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译者不敢妄加论断,但是,认为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贵妇人羞于出口的隐情的看法,似乎合乎情理。
[36]表示突然倒下。原诗eeortocadde连用五个两音节的词,其中四个是由颚音c构成的双声,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死尸突然倒下的沉重声音,这种音韵效果是译文无法模拟的。
[37]诗句前三个词组都由对立的词构成:马利亚是童贞女,又是生育圣子耶稣基督的母亲,她既卑微又崇高,超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她是永恒的天意所选定的拯救人类的固定目标。圣母马利亚使人性无比高贵,以致创造人性的上帝都肯降世为人,成为她的儿子。
[38]意为:圣母玛利亚的子宫怀孕而诞生的圣子耶稣,重新燃起上帝对人类的爱,由于这爱的力量,在净火天永恒的至福中形成了这朵洁白的玫瑰。
[39]“这个人”指但丁,他从地狱直到过净火天已经看到各种处于不同情况的是灵魂们的真相。
[40]意为:在他(但丁)观照上帝后,愿你保护他,使他的感情健全纯洁,永不再犯罪。
[41]“那双为神所敬爱的眼睛”指圣母玛利亚的眼睛,“永恒的光”指上帝。诗句意为:任何创造物的眼光都不像她的眼光那样深入、明确、透彻地观照上帝。
[42]西比拉(sibilla)是古代的女巫和预言家,她掌握的神谕写在单薄的树叶上,被风一吹,就散失了。
[43]意为:但丁的心灵直接观照上帝时,他一直忍受的上帝的光的极大的力量是这样:观照者通过直觉知道,如果他一把眼光移开,他会感到迷蒙,迷失在一片茫茫深暗的海洋中(斯泰奈尔的注释)。
[44]因此,但丁坚持继续进行观照,直到他的视力与上帝的无限善的本质合一为止。
[45]万物如同一页一页的纸一样分散于宇宙,被爱,即上帝,装订成一卷书。
[46]但丁对于宇宙已能窥见其全体。
[47]但丁确信,已经洞彻把宇宙间的一切融合成和谐的整体的是上帝。
[48]意为:但丁能回忆内心的快乐,不能回忆看见了什么:一刹那就足以使他忘却其所见的一切,忘却的程度超过他在二十五个世纪后(即在公元1300年他游天国时)对古代伊阿宋和他的伙伴们乘坐名叫阿耳戈(Argo)的大船去取金羊毛的故事忘却的程度。阿耳戈船是自古以来航行海上的第一只船,所以海神涅普图努斯看见阿耳戈斯的船影而对之惊奇不置。
[49]因为善作为意志的对象完全集中在上帝,在上帝之外,就只有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东西。
[50]“我所观照的活生生的光……”:上帝之光不动不变,然而但丁的视力在观照的进程中逐渐增强,由于但丁自身发生的变化,上帝的光始终不变的外貌,在他看来,就不断地变化。
[51]但丁在越来越深入观照上帝之光时,记得在其中看到三个具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同一大小的圆圈;第二个圆圈似乎是第一个圆圈反射的,犹如一道彩虹是由另一道彩虹反射的,第三个圆圈似乎是那两个共同发出的火焰。这三个圆圈代表三位一体的三位,三种颜色代表它们的特征,同一大小代表它们的平等;反射者的圆圈代表圣父,被反射的圆圈代表圣子,由第一个与第二个共同发出火焰的圆圈代表圣灵。
[52]此诗句意为:圣父只有其自身知道其自身,而且了解其自身的光:即圣子,爱其自身并且对其自身微笑的光:指圣灵。
[53]圣子的光圈内现出人像:表示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一身具有人性和神性。
[54]如同几何学家专心测量圆周,为把圆化为等积正方形作法而不得其法,同样,但丁想知道那个人像如何同那个圆圈吻合,如何在里面有它的位置。但这个问题超过了他的凡人理解力的极限。
[55]“忽然我的心被一道闪光照亮”意为但丁被上帝的恩泽之光启发,得以满足了心中的愿望。
[56]“至此我的崇高的想象力缺乏能力了”意为但丁把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到描写上帝的高度至此没有力量了。
[57]指但丁的欲望和意志至此已经被上帝之爱转动着,好像各部分全受相等的动力推动起来的轮子似的,这爱推动着太阳和其他的群星。应该指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最后一章最后一行皆用“群星”押韵,目的在于祛除现世人类生活的悲惨状态,引导他们达到幸福光明的境界。这是诗人创作这部新型史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