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1页)
第125章
孙策溘然长逝,屋内悲声顿时一片。
孙权强忍泪水,深知从此需独力肩负江东重担。
张昭当即建议秘不发丧,全军撤回江东,以避对岸刘琦锋芒,稳定根基。
然而,周瑜悲声未止便厉声反对:“不可!江夏乃荆州门户,为夺取此地,多少将士血染于此,伯符亦捐躯斯地,岂能轻弃?”
周瑜力陈己方兵力不逊刘琦,夏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此时撤退无异于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人,更会挫伤军心士气。
周瑜坚信,唯有坚守并挫败敌军,方能告慰孙策,稳固新主权威。
孙权被周瑜的决绝感染,攥紧印绶,眼中露出与父兄一脉相承的狠劲:“夏口必守!我当与公瑾并肩,让刘琦见识孙家新主之威!”
孙权随即庄重地将调兵兵符与孙策生前佩剑一同授予周瑜,委以全军指挥之权,坦言:“我信公瑾,如信兄长。”
周瑜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兵符佩剑,感激于这份超越君臣的信任,慨然立誓:“臣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日内,必令夏口固若金汤!”
紧接着,孙权命三弟孙翊与重臣张昭护送孙策灵柩秘密返回吴郡安葬。
孙翊对此安排深感愤懑,认为是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却迫于兄长的遗命和孙权的威势,只能愤恨应承。
张昭则瞬间领会孙权深意,此行不仅为处理后事,更需坐镇后方保障补给,并监视可能不甘的孙翊,确保内部安稳。
孙权借此一举,初步完成了权力交接与内部布局。
就在孙权借张昭之手,于后方稳固权位、铺就战略基石的同时,前线的夏口水寨中,一场针对刘琦的致命杀局,也已悄然布置停当。
江东水寨,中军大帐。
周瑜一身缟素,面沉如水,但双目中的锐利,却未被悲伤淹没,反而愈加炽盛。
周瑜指着悬挂的江夏舆图,声音清冷的向孙权及众将阐述了他的方略。
“主公,诸位。固守夏口,锁住大江,乃是我军眼下首要之事。”
“当然,固守,却非枯坐待毙,等刘琦小儿来攻。”
周瑜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夏口的位置,随即猛地向北划过长江,落在江北诸县。
“瑜所要的,非止守住夏口,更要那刘琦小儿的性命,以慰伯符在天之灵!”
帐中众将皆屏息凝神,静候周瑜妙计。
这时周瑜仿佛想起什么般,嘴角勾起一丝轻蔑:“刘琦?纨绔子弟尔,侥幸成名之辈!”
“津乡之战,若非庞统、诸葛亮等人在旁出谋划策,若非伯符。。。。。。大意轻敌,就凭他,也配与我江东雄师争锋?此战,其胜在侥幸,其能在他人,非他刘琦真有经天纬地之才。”
周瑜言语中的不屑,仿佛将刘琦视若无物,但其言却极大地提振了因孙策之败而有些低落的士气。
“如今,刘琦仗着刘表一纸任命,便真以为这江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可笑!”
周瑜的手指在江北的西阳、西陵、安陆等地划过,“江夏精华,尽在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