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1页)
第122章
而要论功劳,哪个功劳能抵得上从龙之功?
而先前张昭说“需勇武主君”,凌操心里变打了鼓,暗自琢磨要不要凑孙翊那边。
可当凌操抬眼看向孙策却始终没应声,接着再瞧见周瑜站出来力挺孙权,凌操心里猛地透亮。
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孙策心里想什么,周瑜最清楚。
若孙策真属意孙翊,早该给周瑜递话让他附和张昭了,哪会让他当众唱反调?
想透这点,凌操往前迈了半步,粗声开口:“公瑾说得对!”
“这几年庐江不太平,不是剿山匪,就是剿水贼,我们前头拼杀得凶,后头全靠二公子坐镇吴郡调度有方。”
“不是我说,若没二公子在后方稳着,我们这些人在前线,哪能安心拼命?”
凌操这话不是空捧,而是他亲身经历,所以说出来掷地有声。
紧随其后附和的是豫章守将吕范。
他虽不及张昭资深,却也是孙策倚重的近臣,此刻躬身道:“二公子善听谏言,攻取豫章是,便劝主公缓攻豫章、先稳内政,后来果然避免了粮草不济的麻烦,这份远见,正是江东所需。”
两人一开口,屋内几个近年被孙策提拔的校尉也纷纷点头。
他们和凌操、吕范一样,根基浅,都想借着拥立之功再进一步,见这两位带头,也跟着附和“二公子沉稳,堪当大任”。
唯有程普、黄盖、韩当几人依旧垂着眼,站在床榻旁纹丝不动。
程普捻着花白的胡须,目光扫过凌操等人,嘴角没什么表情,这些后生想挣功劳,他们管不着。
但他们是跟着孙坚打天下的老人,孙家两代主君都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只要孙策没亲口定调,他们便半句不掺和,反正无论谁继位,他们这些老骨头的位置都稳,犯不着凑这热闹。
张昭看了眼凌操、吕范身后附和的新锐,又瞥了眼沉默的程普三人,指尖摩挲着胡须梢,眉头稍松。
新锐派倒向孙权,老臣虽不表态却也没反对,眼下这局面,倒也不算失衡。
孙策靠在软枕上,听着凌操的实在话、吕范的附和,焦黄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心中暗自欣慰:公瑾果然没辜负自己的托付,这情义兄弟、连襟至亲,终究是最懂他的。
凌操、吕范肯站出来,不单是因为周瑜劝,是因为他们真受过孙权的好处,这才是最扎实的人心。
孙策心中早有传位孙权之意,却始终不先开口。
孙策此刻重伤垂危,若强行定夺,虽凭主君权威能压下众人,却恐留“独断”隐患。
一旦孙策故去,张昭与旧部若心存芥蒂,江东必生裂隙。
倒不如做个“裁判员”,让周瑜出头陈说利弊,推着众人达成共识,然后自己再一锤定音。
毕竟,唯有江东上下一心认下的主君,才能坐稳这基业。
孙策见屋内共识已聚,枯瘦的手颤巍巍伸到枕下,摸出那方印着“吴侯”二字的青铜印绶。
印绶边角已被孙策摩挲得发亮,印绶只有孙策半块巴掌大小,但却孙策执掌江东五年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