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争第十二(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如果两个人的才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那么能够表现大度谦逊的那个人就是杰出的人才;如果这样还无法分辨出谁是杰出的人才,那么表现蛮横骄纵态度的那个人就稍逊一筹。

是故,蔺相如以回车决胜于廉颇,寇恂以不斗取贤于贾复。(此二贤者,知争途不可由,故回车退避,或酒炙迎送,故廉贾肉袒,争尚泯矣。)物势之反,乃君子所谓道也。(龙蛇之蛰以存身,尺蠖之屈以求伸,虫微物耳,尚知蟠屈,况于人乎。)

蔺相如调转车头回避对方的蛮横,以此在才德上胜过了廉颇,寇恂采取不争斗的态度从而取得了比贾复更为贤德的名声。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在不同形势下的变化,知晓事物的双面性,这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道德。

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韩信屈于**之辱。)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展喜犒齐师之谓也。)及其终极,乃转祸为福。(晋文避楚三舍,而有城濮之勋。)

君子知道暂时的退让能够转化为更大的发展,能够忍受屈辱而不去争强;知道谦卑礼让的态度可以用来战胜敌人,所以暂处下风也没有任何犹疑。所以到了最后,祸患就转变成了福泽。

屈仇而为友,(相如下廉颇而为刎颈之交。)使怨仇不延于后嗣,而美名宣于无穷。(子孙荷其荣荫,竹帛纪其高义。)君子之道,岂不裕乎!(若偏急好争,则身危当年,何后来之能福。)且君子能受纤微之小嫌,故无变斗之大讼;(大讼起于纤芥,故君子慎其小。)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终有赫赫之败辱。(小人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故罪大不可解,恶积不可救。)

彼此放下仇恨而成为朋友,使仇恨不至于波及到下一代,而使美好的品德无限传扬,君子这样行事的准则一定会获得长久的富贵利禄。君子能够接受细微的丝阂,而不去计较,所以并不会导致丝阂的扩大。小人不能够忍受彼此之间细微的冒犯,最终则会导致极大的失败和屈辱。

怨在微而下之,犹可以为谦德也;(怨在纤微,则谦德可以除之。)变在萌而争之,则祸成而不救矣。(涓涓不息,遂成江河,水漏覆舟,胡可救哉。)

仇怨在很微小的时候就想办法消除它,这样才可以称为谦逊美好的品德。事情开始的时候就出现矛盾和争执,那么如果祸患酿成了,就没有办法去补救消除。

是故,陈馀以张耳之变,卒受离身之害;(思复须臾之忿,忘终身之恶,是以身灭而嗣绝也。)彭宠以朱浮之郄,终有覆亡之祸。(恨督责之小故,违终始之大计,是以宗夷而族覆也。)祸福之机,可不慎哉!(二女争桑,吴楚之难作。季郈斗难,鲁国之衅作。可不畏欤,可不畏欤。)

陈馀因为张耳的变节,而采取报复,最后导致被残忍戕害。彭宠因为朱浮的指责而产生怨恨,最终导致杀身之祸。所以说,祸福相依,其中的变化,不可以不谨慎对待啊!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推让所往,前无坚敌。)以自修为棚橹;(修己以敬,物无害者。)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时可以静,则重闭而玄嘿。时可以动,则履正而后进。)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干戈不用,何怨构之有。)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色貌犹不动,况力争乎。)

君子在追求胜利的时候,应该把谦和礼让作为自己的武器,把自身的修养勤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安静的时候就沉默思考,行动的时候就谦和礼让。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之中战胜对方,对方屈服了而且还不会产生彼此的怨恨。如果这样,怨恨都不显露在表面,那么怎么还会出现争斗呢?

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诐者。(以己为贤,专固自是,是己非人,人得不争乎。)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

那些喜欢彼此较量争斗的人,认为自己是贤明的人,但是别人却认为他是险恶诡辩的人。如果真的没有不好的品德,那么别人就不会认为他险恶诡辩。如果他真的是有不好的品德,那么又何必去和他争辩呢?对方有不好的品德,还和对方去争辩,这就相当于把犀牛关入笼中,把老虎捆绑住,这怎么可以呢?犀牛、老虎恼羞成怒了就会伤害人,这是必然的。

《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言险而行违,必起众而成讼矣。)《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谦让为务者,所往而无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由于争途者,必覆轮而致祸。)

《周易》中说道:“如果触碰到那些行为不规的险恶之人,就必然会引起争执。引起争执就一定会波及到众人。”《老子》中说道:“如果自己不去与人一争高下,那么天下都不能和你相争。”所以君子认为:千万不可以凡事与人相争的态度去对待事物。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空虚自矜,故为下等也。)有功而伐之,二等;(自伐其能,故为中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推功于物,故为上等。)愚而好胜,一等;(不自量度,故为下等。)贤而尚人,二等;(自美其能,故为中等。)贤而能让,三等。(归善于物,故为上等。)缓己急人,一等;(性不恕人,故为下等。)急己急人,二等;(褊戾峭刻,故为中等。)急己宽人,三等。(谨身恕物,故为上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心不纯一,是为奇变。)

君子的言行超凡脱俗,独自高居在三等人之上。什么称之为三等呢?没有功德却自吹自擂的是下等人;有功德但过分炫耀的是中等人;有功德但不炫耀的是上等人。愚昧但却争强好胜的是下等人;贤明却自我崇拜的是中等人;贤明却能谦和礼让的是上等人。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是下等人;严于律己、严以待人的是中等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是上等人。凡是以上这几种人,都是事物的不同变化所引起的特殊表现。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后人多拿诸葛亮与司马懿比较,认为诸葛亮在内政方面是个治世之才,而外在的军事和识人用人之才不如司马懿。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大将邓艾、石苞等出身低贱的人才,而蜀国到后期则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变而后得之,故人莫能远也。(小人安其下等,何由能及哉。)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处上等而不失者也。)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不伐其功,美誉自生。)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不贪其赏,嘉赐自致。)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岂故不伐、辞赏、诡情求名耶,乃至直发于中,自与理会也。)

只有经过历练懂得变通以后,才能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所以这是一般人所无法领会到的。因此,孟子反而因为不自我炫耀功德,而获得圣人的美誉。管叔因为谦逊,推辞赏赐,而受到恩重嘉许的福泽。这并不是刻意去通过诡辩诈惑获得的,而是通过自然形成的美好品德所获取的。

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自损而行成名立。)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自伐而行毁名丧。)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不伐而名章,不争而理得。)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退让而敌服,谦尊而德光。)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避忿肆之险途,独逍遥于上等,远燕雀于啁啾,疋鸣凤于玄旷,然后德辉耀于来今,清光侔于往代。)

君子知道自我损抑反而有益的道理,所以自己谦逊退让从而获得功德和美名两方面的好处;小人不知道占一时之利会祸及以后导致损伤的道理,所以由于自我夸耀而使自己功名尽失。由此可知,不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别人自然会夸耀他;不喜欢与人争夺的人,反而会得到利益;对对手忍让谦和的,实际上获得了胜利;甘于处在别人下面的,最终将会高居别人之上。君子能真切地体察到争斗这条道路的错误和弊端,独自按照独特玄妙的道路去行走,以至于品质到达另外一种境界,日新月异,美好的道德也就足以和古人先贤并驾齐驱了。

【释评】

《释争》之篇很好地诠释了委曲求全的道理,本篇在人才的发展中明确了圣贤之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谦逊不争。这个理论很好地印证了老子所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才在互相争斗的过程中只有以屈求伸,才可以很好地取得成功,而一个好的领导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应该做到礼贤下士。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也应该做到不争,不去刻意地争强好胜,又要能适时地以谦虚为准,这样才可以有所作为。

《释争》之篇的理论已经超越了对人才方面的评析。不争,这个观点在任何领域,任何地方,面对任何人群,都可以运用,以求有所进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兵法之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这个道理。不争难道就是不与人争斗,不思进取吗?其实不然,不争,其实是最好的与人争斗的武器,可以沉心敛气,辨别先机,不立危墙之下,其境遇反倒比张扬强势要好得多。

在现今社会的经济浪潮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可谓异常激烈,而往往只有那些静心处世、分析得当的人,才可以力处上游,成为社会的弄潮儿。所以,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借鉴《释争》之篇的理论,人才不去与人争强斗狠,淡定处之,最后看准先机,以图大业。好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借鉴本篇的理论,在人才选拔中做到礼贤下士,虚怀若谷,这样人才便可尽为己用,大业才可以达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