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争第十二(第1页)
释争第十二
贤善不伐,况小事乎,
释忿去争,必荷荣福。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盖善以不伐为大,(为善而自伐其能,众人之所小。)贤以自矜为损。(行贤而去自贤之心,何往而不益哉。)是故,舜让于德而显义登闻,汤降不迟而圣敬日跻;(彼二帝虽天挺圣德,生而上哲,犹怀劳谦,疾行退下。然后信义登闻,光宅天位。)
美好的品德因为不夸耀,而显得尤为可贵,虽然贤明,但有时候会因为自我夸耀而对自身产生危害。所以,舜具有谦和礼让的美德,并且他的孝义在四海之间广为传颂。汤善于礼贤下士,所以他的情操被人日益弘扬。
郄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争而终于出奔。(此二大夫矜功陵物,或宗移族灭,或逃祸出奔。由此观之,争让之道,岂不悬欤。)然则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处下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兕虎所以撄牢槛,以其性犷噬也。)
郄至喜欢高高在上压制别人,结果下面的人发动叛乱,自己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王叔喜欢争强好胜,而最后却落得四下逃亡。所以,为人谦和,善于处在别人下面,是才能丰硕的人到达成功的坦途。欺压、凌犯别人是阻塞自己前途的愚昧行为。
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陵轨等;(足不苟蹈,常怀退下。)内勤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独处不敢为非,出门如见大宾。)是以怨难不在于身,而荣福通于长久也。(外物不见伤,子孙赖以免。)
君子的行为循规蹈矩,心思也从不触及逾越法度;内心勤勉,让自己不断地有所进步获益;对外十分的谦和,有礼貌懂规矩。所以不会招引灾难或者祸患,以至于可以得到长久的富贵利禄。
彼小人则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初无巨细,心发扬以陵物。)是以在前者人害之,(矜能奔纵,人情所害。)有功者人毁之,(恃功骄盈,人情所毁。)毁败者人幸之。(及其覆败,人情所幸。)
而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好大喜功,喜欢炫耀,凌威。所以当这些人事业进步的时候,就会遭到别人的忌恨;得到了一些功绩,就会遭到别人的诋毁;遭到诋毁和失败时被别人幸灾乐祸,难以保持长久的富贵利禄。
是故,并辔争先而不能相夺,(小人竞进,智不相过,并驱争险,更相蹈籍。)两顿俱折而为后者所趋。(中道而毙,后者乘之,譬兔殛犬疲,而田父收其功。)由是论之,争让之途,其别明矣。(君子尚让,故涉万里而途清。小人好争,足未动而路塞。)
所以两匹健马并驾齐驱的时候,谁都不能超越彼此,却因为势均力敌而两败俱伤会被后来的人坐收渔翁之利。由此可知,谦和和争斗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差别十分明显。
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贪则好胜,虽闻德让之风,意犹昧然,乃云古人让以得,今人让以失,心之所是,起而争之。)以在前为速锐,以处后为留滞;(故行坐汲汲,不暇脂车。)以下众为卑屈,以蹑等为异杰;(苟矜起等,不羞负乘。)以让敌为辱,以陵上为高厉。(故赵穿不顾元帅,彘子以偏师陷。)是故,抗奋遂往,不能自反也。(譬虎狼食生物,遂有杀人之怒。)
但争强好胜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依然认为争强好胜是迅猛快速的表现;处在别人后面是不思进取的行为;认为对待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表现谦和是自甘低下的行径;认为踏着别人的尸骨前进是精明豪杰的作为;认为对对手隐忍是惧怕;认为敢于顶撞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是坚强的作风;所以,争强好胜的人很难浪子回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吴自孙权统事以后,所经历的赤壁之战、袭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及平定交广等,都获得胜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与他善于识别、培养和重用优秀人才是分不开的。
夫以抗遇贤,必见逊下,(相如为廉颇逡巡,两得其利。)以抗遇暴,必构敌难。(灌夫不为田蚡持下,两得其尤。)敌难既构,则是非之理必溷而难明;(俱自是而非彼,谁明之耶。)溷而难明,则其与自毁何以异哉?(两虎共斗,小者死,大者伤,焉得而两全。)
用强硬傲慢的态度对待贤者,贤者一定会报以谦和的态度;如果以强硬傲慢的态度对待同样傲慢的人,就一定会带来彼此之间的敌对争斗。敌对争斗一旦发生,两者就会陷入事情纷繁的纠葛之中,难以自拔,这和自寻灭亡有什么区别呢?
且人之毁己,皆发怨憾,而变生衅也,(若本无憾恨,遭事际会,亦不致毁害。)必依托于事,饰成端末;(凡相毁谤,必因事类而饰成之。)其于听者,虽不尽信,犹半以为然也。(由言有端角,故信之者半。)
并且别人损毁戕害自己,是因为各自之间的恩怨而产生的斗争,那么就一定会编造借口,粉饰争斗。裁决事情的人虽然不完全相信这些表面言辞,但还是会相信一部分。
己之校报,亦又如之,(复当报谤,为生翅尾。)终其所归,亦各有半,信著于远近也。(俱有形状,不知其实是以近远之听,皆半信于此,半信于彼。)然则,交气疾争者,为易口而自毁也;(己说人之瑕,人亦说己之秽,虽詈人,自取其詈也。)并辞竞说者,为贷手以自殴。(辞忿则力争,己既殴人,人亦殴己,此其为借手以自殴。)为惑缪岂不甚哉?(借手自殴,借口自詈,非惑如何。)
如果自己采取相同的方式去报复对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样的,就是让裁决者失去信任。如果这样,相互争斗不休的人,只不过是凭借他人的口舌来自我诋毁戕害罢了。乘口舌之快而争辩不休的人,最终结果只能是损人又害己。处于迷惑和错误中而不能自拔,只会越陷越深。
然原其所由,岂有躬自厚责,以致变讼者乎?(己能自责,人亦自责,两不言竞,变讼何由生哉。)皆由内恕不足,外望不已。(所以争者,由内不能恕己自责,而外望于人不已也。)或怨彼轻我,或疾彼胜己。(是故心争终无休已。)
然而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难道自责反省还会产生争斗么?这些无谓的争斗都是因为不够宽容,对于他人要求过高造成的。或者怨恨别人轻视自己,或者怨恨别人胜过自己。
夫我薄而彼轻之,则由我曲而彼直也;(由而见轻,固其宜矣。)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亲反伤也,固其宜矣。)若彼贤而处我前,则我德之未至也;(德轻在彼,固所宜也。)若德均而彼先我,则我德之近次也。(德均年次,固其常矣。)夫何怨哉?
如果真的是因为自己浅薄遭到别人的轻视,那就是自己理屈,对方正确;如果自己真的很贤达,别人却轻视自己,那么就是别人的过错了;如果因为别人贤达,却胜过了自己,那就是自己的修为贤达不够,无法和对方相提并论;如果双方的才能差不多,而对方稍胜自己一些,那就是自己还需要努力一点,赶上别人。那还有什么可去怨恨的呢?
且两贤未别,则能让者为隽矣;(材均而不争优劣,众人善其让。)争隽未别,则用力者为惫矣。(隽等而名未别,众人恶其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