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缪第十(第1页)
七缪第十
人物之理,妙而难明,
以情鉴察,缪犹有七。
刘秀(前5~57),即汉光武帝,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拨乱之主。毛主席在读《东观汉纪》中说: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刘秀手下有邓禹、冯异等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他领导的昆阳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征质不明,故听有偏颇也。)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或情同忘其恶,或意异违其善也。)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或小知而大无成,或小暗而大无明。)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材同势均则相竞,材同势倾则相敬。)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藉富贵则惠施而名申,处贫贱则乞求而名压。)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妙尤含藏,直尤虚瑰,故察难中也。)
我们在鉴别人才的时候常常会犯七种谬误:一是在观察一个人名望的时候,就会产生偏颇失公的谬误;二是在观察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受到个人喜恶的迷惑;三是在判别一个人心志的时候,就会产生难以分辨大小的谬误;四是在衡量一个人才能的时候,就会难以分辨才能成就的早晚;五是在辨别人才类型的时候,就会因为自身才能而产生对于人才类型接纳的偏颇;六是在品评人才类型的时候,就会产生审视压制的诡惑;七是在观察奇才的时候,有时候会对具有奇才和浮夸之人的辨别产生迷惑。
夫采访之要,不在多少。(事无巨细,要在得正。)然征质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目不能察而信于耳。)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意转而化之;(信人毁誉,故向之所是,化而为非。)虽无所嫌,意若不疑。(信毁誉者心虽无嫌,意固疑矣。)
观察考量人才的要点不在于考察内容的多少。对于事物本质辨别不清的人宁肯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所以别人认为是人才的人,他也就会这么认为。别人认为不是人才的人,他也会随着别人的看法而改变对于这种人才的看法。这样的人在衡量事物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固有的标准条例,但是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却是十分干脆利落。
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万原;(明既不察,加之爱恶是非,是疑岂可胜计。)不畅其本,胡可必信。(去爱憎之情,则实理得矣。)
人们在鉴别事物的时候,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错误。如果再在其中加入自己直观的感情色彩,那么就会使得事物的鉴别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如果不去探究事物的根本,那么就算是荒诞的也会有人去相信。
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虽听人言,常正之以目。)不知人者,以耳败目。(亲见其诚,犹信毁而弃之。)故州闾之士,皆誉皆毁,未可为正也;(或众附阿党,或独立不群。)交游之人,誉不三周,未必信是也。(交结致誉,不三周,色貌取人,而行违之。)
真正会识别人才的人,是会用眼睛辅助自己的耳朵加深自己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不知道识别人才的人,只会以耳中所听见的来代替眼中所看见的。所以,乡里在识别人才的时候,不一定大家一致评价的就是这个人的本质。就算是在交际的朋友之间,这种赞扬也不一定是可信真实的。
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蛮貊推之,况州里乎。)苟不能周,必有咎毁。(行不笃敬者,或谄谀得上而失于下,或阿党得下而失于上。)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非之者多,故不能终。)偏下失上,则其进不杰。(众虽推之,上不信异。)
忠厚老实之人在和人交往的时候,通常是把别人的称誉扛在肩上,对于上等人才加以引荐,对于下等人才加以推荐。如果不能做到左右周全,那么就会很容易被人诋毁。所以偏重引荐上等人才而忽略了对于下等人才的推荐,那么这种人最终也会被人诋毁,如果偏重推荐下等人才而忽略了上等的人才,那么所推荐的人才就不是真正杰出的人才。
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也。(由其正直,故名有利。)故皆合而是,亦有违比;(或违正阿党,故合而是之。)皆合而非,或在其中。(或特立不群,故合而非之。)若有奇异之材,则非众所见。(奇异绝众,众何由识。)而耳所听采,以多为信,(不能审查其材,但信众人言也。)是缪于察誉者也。(信言察物,必多缪失。是以圣人如有所誉,必有所试。)
因此,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多方面都很周全,就会对国家产生十分有利的作用,这样的朋友才是正直可交的朋友。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可赞的人才,也难免有错误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人都认为不是人才的人,那么或许真正的人才就在这里面。如果有奇异才能的人才,那么这种人才就不是众人所能窥见的。而且一般人也是靠耳朵的所听来获取信息,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对的意见。这就是观察一个人的名望的时候,容易产生偏颇失公的谬误。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重视人才,敢委重任。领衮州牧后招贤纳士,对郭嘉尤为敬重,还有“赤脚迎许攸”的典故。曹操胸怀宽广,不念旧恶,官渡之战后启用陈琳、收服张辽,皆体现了用人唯才的政治风范。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正是因为曹操重视人才,爱惜人才,才完成了统一北方半壁江山的大业。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不问贤愚,情皆同之也。)苟不明贤,或疏善善非。(非者见善,善者见疏,岂故然哉,由意不明。)何以论之?夫善非者,虽非犹有所是,(既有百非,必有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恶人一是,与己所长同也。)则不自觉情通意亲,忽忘其恶。(以与己同,忘其百非,谓矫驾为至孝,残桃为至忠。)
喜欢善良美好的事物,讨厌丑恶鄙陋的事物,这是人的本质所在。如果不察明事物的本质,就会偏离善良的事物,赞扬丑陋的事物。为什么这么说呢?被认为不是良善的事物,虽然有很多鄙陋的地方,但其实也有良好的可取之处。观察他良善的地方,来和自己的优点来相互对应,那么就会觉得情意相投,也就会忽略他鄙陋的地方。
善人虽善,犹有所乏,(虽有百善,或有一短。)以其所乏,不明己长;(善人一短,与己所长异也。)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志乖气违,忽忘其善。(以与己异,百善皆异,谓曲杖为匕首,葬楯为反具耶。)是惑于爱恶者也。(征质暗昧者,其于接物常以爱恶惑异其正。)
良善之人虽然美好,但其实也有鄙陋的地方,以他鄙陋的地方来对照自己的长处,那么自己的长处就会被忽略掉;如果以他的良善的地方来对照自己鄙陋的地方,那么就会感到自己很一无是处。那么虽然彼此情意相投,但却不能客观地发现他人的良善之处,这就是观察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个人喜恶的迷惑。
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则失神。)懿重所以崇德宇也,(躁则失身。)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小则不胜。)心小所以慎咎悔也。(大则骄陵。)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小心也;(言不贪求大名,声见于颜色。)“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故能诛纣,定天下,以致太平。)
真正的人才,精神要深刻远博,本质要清新凝重,志向要宏大高远,心思要缜密细致。精神细微深刻则可以窥探神妙之处;本质美好凝重就可以气度不凡;志向宏大高远才可以委以重任;心思缜密细致才可以谨慎处事,没有疏漏。所以《诗》歌颂周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正是出事谨慎,心思缜密的表现。“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正是志向宏大高远的表现。
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小,故以服事殷,志大,故三分天下有其二。)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志大而心又大,故名豪隽。)心大志小者,傲**之类也;(志小而心阔远,故为傲**之流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心近志短,岂能弘大。)众人之察,或陋其心小,(见沛公烧绝栈道,谓其不能定天下。)或壮其志大,(见项羽号称强楚,便谓足以匡诸侯。)是误于小大者也。(由智不能察其度,心常误于小大。)
由此可知,心思缜密志向远大的人是圣贤之类的人;心胸开阔志向远大的人是豪杰之类的人;心思疏漏、志向浅薄的人是傲慢**之类的人;心胸狭小没有大志的人是软弱无能的人。大多数人在考量人才的时候,要么苛责人的心胸狭窄,要么称赞人的志向远大,这就是在判别一个人心志的时候,会产生难以分辨大小的谬误。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速成者,(质清气朗,生则秀异,故童乌苍舒,总角曜奇也。)有晚智而晚成者,(质重气迟则久乃成器,故公孙含道,老而后章。)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质浊气暗,终老无成,故原壤年老,圣人叩胫而不能化。)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幼而通理,长则愈明,故常材发奇于应宾,效德于公相。)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当察其早晚,随时而用之。)
人天生的资质各不相同,成才也有早有晚。有的智力开发早,少年成才;有的智力开发晚,老来成才。有人少年的时候没有什么智慧,直至最后也没有什么成就;有人少年的时候才华出众最终有所建树。这四种情况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不能不去探究考察。
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仲尼戏言俎豆,邓艾指图军旅。)故文本辞繁,(初辞繁者,长必文丽。)辩始给口,(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仁出慈恤,(幼慈恤者,长必矜人。)施发过与,(幼过与者,长必好施。)慎生畏惧,(幼多畏者,长必谨慎)廉起不取。(幼不妄取,长必清廉。)
少年就智慧出众的人,智慧十分精妙深刻,所以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展露。所以文章写得十分精妙的,都是在少年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辞令和言语;善于辩论监察的,都是在少年的时候就言语敏捷过人。仁爱的品德出自于少年时候就知道体恤尊敬长者。乐善好施来自于少年时候的慷慨。为人谨慎来自于少年时候的畏惮。为人清正来自于少年时候的乐于给予,不善于索取。
早智者浅惠而见速,(见小事则达其形容。)晚成者奇识而舒迟,(智虽舒缓,能识其妙。)终暗者并困于不足,(事务难易,意皆昧然。)遂务者周达而有余。(事无大小,皆能极之。)而众人之察,不虑其变,(常以一概,责于终始。)是疑于早晚者也。(或以早成而疑晚智,或以晚智而疑早成,故于品质,常有妙失也。)
智力开发早的人领悟知识十分迅速而且十分机敏;大器晚成的人,见解独到,但反应迟缓;终生迟缓的人一直处于才智欠缺的地步;最终成就事业的人们各种事务都精通有余。然而一般人在考察这类型人才的时候,不考虑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变化,这也就是衡量一个人才能时,难以分辨才能成就早晚的原因。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损害。名利之路,在于是得;(是得在己,名利与之。)损害之源,在于非失。(非失在己,损害攻之。)故人无贤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贤者尚然,况愚者乎。)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追逐名与利,避免损与害。要想获得利益,就要自己的才能得到认可和发挥,受到损害,就是因为自己的短处遭到彻底否定。所以不管是圣贤之人还是迂腐之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得到肯定和发挥。
能明己是,莫过同体。(体同于我,则能明己。)是以偏材之人,交游进趋之类,皆亲爱同体而誉之,(同体能明己,是以亲而誉之。)憎恶对反而毁之,(与己体反,是以恶而疏之。)序异杂而不尚也。(不与己同,不与己异,则虽不憎,亦不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