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第九(第3页)
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不问能否,皆欲胜人。)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是以君子终日谦谦。)
人的本质都希望自己胜过别人,所以都喜欢别人谦逊,谦逊就是甘愿处在别人的下面,甘愿处在别人下面就有推让的意味,所以不管是圣者或是愚者都喜欢别人降低姿态谦逊地和自己说话。这就是谦逊为人就惹人喜爱的道理。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称其所长则悦,称其所短则愠。)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情之愤闷,有若覆冒。)是所谓驳其所伐则婟也。(覆冒纯塞,其心婟戾。)
人的本质都喜欢掩盖自己的短处,展现自己的长处。所以别人批驳自己的短处,内心就十分愤恨,就好像有东西罩住了一样。这就是触及了别人的短处就会惹人怨怒的道理。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虽恶我自伐,未甚疾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以己之长,驳人之短,而取其害,是以达者不为之也。)
人的本质都喜欢批驳处在自己上面的人。触及冒犯他所厌恶的人或事,虽然会招致憎恨,但还不至于导致祸患。如果以自己的长处来批驳别人的短处,这就是冒犯了别人短处,触及了别人厌恶的地方,就会导致别人的嫉恨。
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物之自大,人人皆尔。)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知物情好胜,虽或以小犯己,终不校拒也。)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务行谦敬,谁害之哉。)
以上这六种情况,都可以归咎为人都有想处在上风的欲望。因此君子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受到小人的触及冒犯却不与之计较。不与之计较,就显得十分谦逊礼让,也就可以避免无妄的祸患。
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不达妒害之机。)而欲人之顺己。(谓欲人无违己。)以佯爱敬为见异,(孔光逡巡,董贤欣喜。)以偶邀会为轻;(谓非本心忿其轻己。)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小人易悦而难事。)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贤明志在退下,鄙劣志在陵上。是以平淡之主,御之以正,训贪者之所忧,戒幸者之所悲。然后物不自伐,下不陵上,贤否当位,治道有序。)
然而小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些人不能够很好地见机行事,一味地想要别人去尊崇膜拜自己,以虚假的谦逊来获得别人的赞扬,如果别人不是经常想起邀请自己,就会认为别人十分无礼傲慢,如果别人稍微侵犯了自己的一点利益,就会产生毒怨。所以观察一个人的情趣和欲望,就可以来辨别他思想品德的优劣。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智不能周也。)故直之失也讦,(刺讦伤于义,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刚之失也厉,(刚切伤于理,故谏君不从,承之以剑。)和之失也懦,(愞弱不及道,故宫之奇为人挠,不能强谏。)介之失也拘。(拘愚不达事,尾生守信,死于桥下。)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的短处,就可以得知他的长处呢?每个偏才的人都有他的短处。所以耿直的人短处是在诘责别人的时候丝毫不知道讲究情面;刚强的人短处是为人处事的时候过于刚猛亢肃;柔顺谦和的人短处是有时候过于软弱;高洁孤傲的人短处是做事死板,不知道变通。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用人之直,恕其讦也。)讦也者,直之征也。(非讦不能为直。)
如果耿直的人不严厉诘责,就成不了正直的人。如果赞颂他的正直,也应该接受他的严厉诘责。严厉诘责正是正直人的标志。
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用人之刚,恕其厉也。)厉也者,刚之征也。(非厉不能为刚。)
如果刚强的人为人处事不刚猛亢肃,就成不了刚强的人,如果欣赏他的刚强,也就应该包容他做事刚猛亢肃。做事刚猛亢肃恰恰是刚强的人的标志。
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用人之和,恕其懦也。)懦也者,和之征也。(非懦不能为和。)
柔顺谦和的人如果不柔弱就无法很好地保持心平气和、谦和柔顺。既然喜欢他的谦和,就不可以批评他的柔弱。柔弱正是谦和柔顺人的标志。
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用人之介,恕其拘也。)拘也者,介之征也。(非拘不能为介。)
高洁孤傲的人如果不死板,就成不了高洁孤傲的人,如果赞颂他的高洁孤傲,那么对于他的做事死板也应该进行包容。做事死板正是高洁孤傲人的标志。
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纯讦之人,未能正直。)有长者必以短为征。(纯和之人,征必懦弱。)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欲用其刚,必采之于厉。)
有短处的人不一定就有长处,但有长处的人就一定会有短处。所以观察一个人的短处,就可以以此来得知他的长处。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载德而行。)义者德之节也,(制德之所宜也。)礼者德之文也,(礼,德之文理也。)信者德之固也,(固,德之所执也。)智者德之帅也。(非智不成德。)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是否聪颖明慧,就可以得知他能够在什么地方有所作为?仁,是道德根基;义,是道德节操;礼,是道德的表现;信,是道德支柱;智,是道德表率。
夫智出于明,(明达乃成智。)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火日所以照昼夜,智达所以明物理。)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火日愈明,所照愈远,智达弥明,理通弥深。)及远之明难。(圣人犹有不及。)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生知者上,学能者次。)材艺精巧,未必及理;(因习成巧,浅于至理。)理意晏给,未必及智;(理成事业,昧于玄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役智经务,去道远矣。)
智慧来源于明达,明达对于人来说,就好像白天等待的太阳,夜晚等待的烛火。越明达的人,他的见识越广博深远,但要做到见识深远以致于明达却是十分困难的。每天勤奋好学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人才;技艺精巧,也不一定能深谙明理;言辞丰富的人,不一定能领会精深道理;心思聪颖善于理事的人,不一定能瞰悟真知的大道。
道思玄远,然后乃周。(道无不载,故无不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智玄微,故四变而后及。)道也者,回复变通。(理不系一,故变通之。)
只有对道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然后才能够周全万事,无所不能。这就是勤奋学习不如精通技艺,精通技艺不如深谙道理,深谙道理不如心思聪颖,心思聪颖不如懂得真知的大道。道,回环变通,没有规律可循,但却博大精深。
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仁者济物之资,明者见理而已。)合而俱用,则明为将。(仁者待明,其功乃成。)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威以使之,仁以恤之。)以明将义,则无不胜;(示以断割之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理若明练,万事乃达。)
因此换个思路来考量的时候,每种才德都独自发扬,那么仁就会显得最为崇高。合在一起运用的时候,明达的地位就最高。所以,如果以明达来指导仁,就会让众人诚服;以明达来指导义,就会无往不胜;以明达来指导理,就会无往不通。
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暗者昧时,何能成务成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恢迂远于实。)好辩而礼不至则烦,(辞烦而无正理。)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刻过于理。)好术而计不足则伪。(诡诬诈也。)
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那么什么也办不成功。所以追求良好的名望,但实际却空洞无物;善于言辞但没有道理,就显得烦琐;制定法度但却考虑不够深入,就显得过分苛责;喜欢权术但却计谋不足,那么就显得虚伪。
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以动而为天下法,言而为万世范,居上位而不亢,在下位而不闷。)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所以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共同进行学习,那么聪颖的人就会称为师范。力量相同的人进行争斗,那么智慧的人就会称霸。相同品德的人,明达的人就会成为圣者。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的聪慧明达到了极高的地步。所以说观察一个人是否聪颖明慧,就可以得知他能够在什么地方有所作为。
【释评】
《八观》之篇很详尽地剖析了八种审察人才的角度。总括起来就是,看心性的善恶,看感情的变化,看品质与名声的偏离,看做事的动机,看爱敬,看欲望诉求,看缺陷,看聪慧。作者对于这八个角度的评析可以说是很全面的,从表情变化,到心性善恶,无不涉及。
从本篇章的叙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传统道德是何其的崇扬,把心里的善性和对人的爱敬给出了极高的评析。或许有的人说如此详尽地去审察一个人有必要吗?不是有些过于繁琐了吗?其实不然,人才的品类不同,身上所具有的本质和行为表现也必然有所不同,作者所述不是单纯地去品评识别一个人才,而是适用于所有对于不同人才的识别。作者在这个篇章的阐述尤为注意对人物内心的辨别分析,抓住了人心中善恶的斗争,以及人的爱敬。同时对人周围事物的考察也列入了对人才的识别之列,可谓详尽有致,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