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观第九(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心欢而怒容,意恨而和貌。)虽欲违之,精色不从,(心动貌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情虽在内,感愕发外,千形万貌,粗可知矣。)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观人辞色而知其心,物有常度,然后审矣。)

上面的这些情况,表象很明显地展现在外面,是无法完全掩盖的,即便想去掩盖,那么他的神色也完全地把他内心的想法表现了出来。内心的感情即使稍微有所变化,也是可以辨别出来的,所以说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可以审视他日常的生活准则。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二至,质气之谓也。质直气清,则善名生矣。)

为什么说观察人的本质内涵,可以以此来得知他的名声与实质是否相符呢?大凡偏才的人,具有两种或以上的品质,这些品质可以相互促进,那么他就会因此获得良好的名声。

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骨气相应,名是以美。)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气既清矣,力劲刚烈。)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既劲矣,精理则能称。)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直而又美,是以见任。)

骨干直爽、神气清雅的人具有美好的名声;神气清雅、力度勇猛的人具有强健的名声;心智聪颖、理义通达的人具有能干的名声;聪慧贤知的人具有诚信的名声。

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质徵端和,善德乃成。)加之学,则文理灼焉。(圭玉有质,莹则成文。)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寻其质气,览其清浊,虽有多少之异,异状之名,断可知之。)

在这些美好的品格之上加上端正的品格,那么这个人就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如果再加之学习,这个人就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本质内涵,可以以此来得知他的名声与实质是否相符。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质气俱讦,何正之有?)依讦似直,以讦讦善;(以直之讦,计及良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质气俱宕,何道能通。)依宕似通,行傲过节。(似通之宕,容傲无节。)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缘由,可以以此得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呢?当面揭发别人的隐私来剖析观察别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么对待人显得很不公正。所以当面揭发别人的隐私看起来是很正直的行为,但本质却是在变相地攻击诘责别人。

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直人之讦,讦恶惮非,纯讦为讦,讦善剌是。)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所以为宕则异。(通人之宕,简而达道。纯宕,傲僻以自恣。)然则何以别之?

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是放浪不羁,但却很容易使人遁入歧途。这样去放纵自己,看似洒脱,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雅士一样,但行为上却是没有礼数教养。所以,正直洒脱的人也放纵,**的人也放纵,虽然他们放纵的行为是相同的,但放纵的原因却是大大不同的。怎么才可以划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呢?

直而能温者,德也;(温和为直,所以为德。)直而好讦者,偏也;(性直过讦,所以为偏。)讦而不直者,依也。(纯讦似直,所以为依。)道而能节者,通也;(以道自节,所以为通。)通而时过者,偏也;(性通时过,所以为偏。)宕而不节者,依也;(纯宕自通,所以为依。)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质同通直,或偏或依。)

性格耿直温和的人是有德行的人,耿直却爱揭露别人短处的人是偏颇的人,不正直好揭露别人短处的人是行为模糊的,知道理、懂礼节的人是通达的,通达而言行过分的人是偏颇的,放纵而没有分寸的人是行为模糊的,偏颇和模糊的行为一样,性质却不同,也就是表里不一。

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不量己力,轻许死人,临难畏怯,不能殉命。)多易似能而无效,(不顾材能,日谓能办,受事猖獗,作无效验。)进锐似精而去速,(精躁之人,不能久任。)诃者似察而事烦,(谴诃之人,每多烦乱。)讦施似惠而无成,(当时似给,终无所成。)面从似忠而退违,(阿顺目前,却则自是。)此似是而非者也。(紫色乱朱,圣人恶之。)

有的人很轻易地向人许下诺言,看似十分义气,实际上却从不遵守;有的人灵变活泛,看上去八面灵通,很有才干,但实际做事却达不到效果;有的人看似积极进取,实际上却只是为了追求速度而已;有的人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看上去善于明察,实际上只是让事情变得复杂而已;有的人面露顺从,看似中肯,实际上却在背地里使反劲。以上这些,都属于似是而非者。

亦有似非而是者。(事同于非,其功实则是。)大权似奸而有功,(伊去太甲,以成其功。)大智似愚而内明,(终日不违,内实分别。)博爱似虚而实厚,(泛爱无私,似虚而实。)正言似讦而情忠。(譬帝桀纣,至诚忠爱。)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欲察似类审,则是非御,取人情反复明之。)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故圣人参讯广访,与众共之。)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若其实可得,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是以昧旦晨兴,扬明仄陋,语之三槐,询九棘。)

也有似非而是者:战略性的权变好像是奸诈,其实能够成就功业;有大智慧的人好像愚钝,其实内心最为明察;广博的仁爱之人似乎空虚,其实最为深厚;正直的言谈者好像是攻击别人,其实他表现的情感最为忠诚。观察其中的奥妙,好像道理很通达,但实际上却难以鉴别,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谁又会了解其中的真实呢?

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言讷貌恶,仲尼失之子羽。)诡情御反,或失其贤;(疑非人情,公孙失之卜式。)贤否之察,实在所依。(虽其难知,即当寻其所依而察之。)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虽其不尽得其实,然察其所依似,身其体气,粗可几矣。)

观察一个人的神色,倾听一个人的言语,有时候未必会对事物了解清楚,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相信了现实表露的假象而失去贤才。观察贤才的时候,要善于观察他的言行所表现出的真实内容。所以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和因由,可以得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爱生于父子,敬立于君臣。)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起父子之亲,故为至德)以敬为要道;(终君臣之义,故为道之要。)《易》以感为德,(气通生物,人得之以利养。)以谦为道;(尊卑殊别,道之次序。)《老子》以无为德,(施化无方,德之则也。)以虚为道;(寂寞无为,道之伦也。)《礼》以敬为本;(礼由阴作,肃然清净。)《乐》以爱为主。(乐由阳来,欢然亲爱。)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的兼爱和敬重,可以得知他前途是否顺利?做人的道理中最普通根本的莫过于爱和敬。所以,《孝经》把仁爱作为最崇高的道德,把敬作为最崇高的正理。《易》把感恩作为道德,把谦和作为正理。《老子》把无为作为道德,把虚心作为正理。《礼》把敬爱作为根本。《乐》把仁爱作为主旨。

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方在哺乳,爱敬生矣。)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体道修德,故物顺理通。)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廉人好敬,是以归之。)而众人不与。(众人乐爱,爱少,是以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节者死之。(廉人寡,常人众,众人乐爱,致其死,则事成业济。是故爱之为道,不可少矣。)

人的本性之中,有爱和敬的真诚,那么就可以感天动地,得到人心,那么行事的道路就会畅行无阻。然而仁爱不可以小于敬重。如果仁爱小于敬重的话,就仅仅有廉洁清正的人会效忠他,大多数人不会接纳他。仁爱多于敬重的话,虽然廉洁清正的人不甚满意,但得到他恩惠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效忠于他。

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动必肃容,过之不久。逆旅之人,不及温和而归也。)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煦渝笃密,感物深感,是以翳桑之人,倒戈报德。)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笃于慈爱,则温和而上下之情通。务在礼敬,则严肃而外内之情塞。然必爱敬相须,不可一时而无。然行其二义者,常当务令爱多敬少,然后肃穆之风可得希矣。)

这是为什么呢?敬重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因为严肃和紧张让人产生隔膜,这样的话,不容易保证长久的和谐。仁爱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情思紧致,很容易感动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兼爱和敬重,可以得知他前途是否顺利。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为有力者誉乌获,其心莫不忻焉。)不杼其所欲则怨,(为辨给者称三缄,其心莫不忿然。)以自伐历之则恶,(抗己所能以历众人,众人所恶。)以谦损下之则悦,(卑损下人,人皆喜悦。)犯其所乏则婟,(人皆悦己所长,恶己所短。故称其所短,则婟戾忿肆。)以恶犯婟则妒。(自伐其能,人皆所恶也,称人之短,人所婟也。今伐其所能,犯人所婟,则妒害生也。)此人性之六机也。

为什么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趣和欲望,就可以来辨别他的思想品德的优劣呢?人的情感有六种基本的表现: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表现为喜悦;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表现为愤懑不得志;如果别人说才能超过自己,就表现为厌恶;如果别人对自己谦和恭顺,就表现为自得满意;如果别人揭露自己的短处,就表现为嫉恨;如果别人以他的优点来对比自己相应的缺点,就表现为忌恨。这就是人的情感的六种基本表现。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志之所欲,欲遂已成。)故烈士乐奋力之功,(遭难而力士奋。)善士乐督政之训,(政修而善士用。)能士乐治乱之事,(治乱而求贤能。)术士乐计策之谋,(广算而求其策。)辨士乐陵讯之辞,(宾赞而求辨给。)贪者乐货财之积,(货财积,则贪者容其求。)幸者乐权势之尤。(权势之尤,则幸者窃其柄。)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想达成自己的志愿,大展宏图的。所以刚烈的人喜欢发愤图强,建功立业;良善的人喜欢监察政令法度;具有才干的人喜欢治理纷乱;善于谋术的人喜欢研究计谋策略;善辩的人喜欢高傲地去责问别人;贪婪的人喜欢积聚钱财;备受宠爱的人喜欢炫耀资本。

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所欲之心杼尽,复何怨乎?)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忧己才之不展。)

如果他们的志愿都可以达成,那么他们必然是快乐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就会十分的欣喜高兴;如果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失意悲伤。

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奋,愤不能尽其材也。)德行不训则正人哀,(哀,哀不得行其化。)政乱不治则能者叹,(叹,叹不得用其能。)敌能未弭则术人思,(思,思不得运其奇。)货财不积则贪者忧,(忧,忧无所收其利。)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悲,悲不得弄其权。)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郡(今河北景县)人。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道、阴阳诸家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如果无法建功立业,刚烈的人就会十分激愤;如果法度政令无法很好就绪,良善的人就会十分哀伤;如果纷乱的局面得不到治理,具有才干的人就会嗟叹不已;如果敌人没有被打败,那么善于谋术的人就会一直研究计谋策略;如果财物没有积聚,那么贪婪的人就会十分忧愁;如果权势得不到彰显,那么受上宠的人就会感到悲凉。

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所怨不杼其能悦也。)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皆欲居物先,故恶人之自伐也。)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恶其有胜己之心。)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是以达者终不自伐。)

这就是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产生的忿恨。人之常情,人人都想争先取功,所以厌恶别人夸夸其谈。自夸都是为了想胜过别人,所以自夸都会遭到别人的嫉恨,所有的人都嫉恨以自己的优点来压制别人的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