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第九(第1页)
八观第九
群才异品,志各异归,
观其通否,所格者八。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识人用人的明主。汉武帝有着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所以《汉书》中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或慈欲济恤而吝夺某人,或救济广厚而乞醯为惠。)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愠作,则常度可审。)三曰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征质相应,睹色知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依讦似直,仓卒难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
观察人物有八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是观察他吝夺济恤的态度,来辨明他对于善恶的分辨。第二个是观察他的谈吐神色,借此来审视他日常的生活准则态度。第三个是观察他的本质内涵,以此来得知他的名声与实质是否相符。第四个是观察他行事的动机和因由,以此来得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纯爱则物亲而情通,纯敬则理疏而情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得其所欲则恕,违其所欲则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讦刺虽短,而长于为直。)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虽体众材,而材不聪明,事事蔽塞,其何能达。)
第五个是观察他的兼爱和敬重,以此来得知他是否通晓情理。第六个是观察他的情趣和欲望,来辨别他的思想品德。第七个是观察他的短处,以此来得知他的长处。第八个是观察他是否聪颖明慧,以此来得知他能够在什么地方有所作为。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刚质无欲,所以为至。贪情或胜,所以为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以欲胜刚,以此似刚而不刚。)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吝夺济恤的态度,就可以了解他对于善恶的分辨呢?人的性情本质都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如果正面的不能战胜反面的,那么人的性情就会为邪恶所取代。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但本质却并不是这样的。
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
一般来说,慈善必然产生仁爱,然而却也有慈善并不仁爱的人。仁爱必然懂得体恤,然而却也有仁爱并不懂得体恤的人。严厉必然产生刚强,然而却也有严厉并不刚强的人。
若夫见可怜则流涕,(慈心发于中。)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为仁者必济恤。)睹危急则恻隐,(仁情动于内。)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为恤者必赴危。)
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痛哭流涕,一旦施舍东西给可怜人的话则变得十分吝啬,这就是慈善却并不仁爱的人;目睹危难之中的人就会内心为此感到焦急而产生恻隐之心,但将要去赶赴救援的时候却总是患得患失,这就是仁爱却并不懂得体恤的人。
处虚义则色厉,(精厉见于貌。)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为刚者必无欲。)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爱财伤于慈。)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恇怯损于仁。)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利欲害于刚。)
夸夸其谈的时候面色凝重,一本正经,顾及欲望利益的时候内心却变得十分脆弱不堪,这只是严厉而不是刚强。慈善却不仁爱的人,是吝啬战胜了慈善。仁爱却不体恤的人,是畏惧战胜了仁爱。严厉却不刚强的人,是欲望战胜了刚强。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爱则不施,何于仁之为能。)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畏懦不果,何恤之能行。)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情存利欲,何刚之能成。)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时杰出的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因此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所以说:慈善不能战胜吝啬的,必然无法成就仁爱;仁爱不能战胜畏惧的,必然无法体恤他人;严厉不能战胜欲望的,必然无法成就刚强。
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仁质既弱而有伎力,此害己之器也。)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廉质既负而性强猛,此祸己之梯也。)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恶物宜翦而除,纯善之人怜而救之,此稠厚之人,非大害也。)
因此,不仁爱的本质获得胜利,那么就算能力再强大也只是为害的工具。贪欲的本性获得胜利,那么就算再刚强勇猛也只是促进祸患上升的阶梯。也有好心救了坏人的情况发生,但这不至于演变成自身的坏事。
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平生结交情厚分深,虽原壤夷俟而不相弃,无大过也。)助善者明,虽疾恶无害也;(如杀无道以就有道,疾恶虽甚,无大非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取人之物以有救济,虽讥在乞醯,非大贪也。)
如果两个人相互之间的感情真挚笃定,就算是有偶尔的恶语相加也不至于导致彼此的分离隔阂;如果为了帮助好人,发扬善德,那么就算以非常的手段对待恶人也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如果为了救济仁爱厚道的人,那么就算是夺取了别人的财物也不能视为贪得无厌。
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或畏吝夺慈仁,或救过济其分,而平淡之主顺而恕。)
所以观察一个人吝夺济恤的态度,辨识不同性情相互间杂的情况,就能对他进行观察和了解。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视发言之旨趣,观应和之当否。)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音唱而善丑别。)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声和而能否别。)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彼唱此和,是非相举。)
为什么说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可以借此来审视他日常的生活准则呢?因为人经常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声色表情之下,如果想要探求他内心真实的感情,一定要先观察他言辞的主旨,观察他应和赞同的内容。所以观察一个人言辞的主旨,就好像赏鉴音乐的优劣一样;观察他的应和赞扬,就可以看出他对事物不同的评价的标准。那么观察一个人的应和赞扬足能够对这个人作出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然则论显扬正,白也;(辞显唱正,是曰明白。)不善言应,玄也;(默而识之,是曰玄也。)经纬玄白,通也;(明辨是非,可谓通理。)移易无正,杂也;(理不一据,言意浑杂。)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心虽明之,常若不足。)
论辩清楚,彰显正道的是明白的人;言简意赅,能够使人领会的是深具深意奥妙的人;能够明辨是非的是通情达理的人;言语混杂,中心不明确是思想混乱的人;能够未卜先知的,是圣贤的人;能够心思缜密、很好调理细微事物的,是睿智的人;见识过人的是明智的人;内心聪慧却不外露的,是智慧的人。
微忽必识,妙也;(理虽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心致昭然,是曰疏朗。)测之益深,实也;(心有实智,探之愈精,犹泉滋中出,测之益深也。)假合炫耀,虚也。(道听途说,久而无实。犹池水无源,泄而虚竭。)自见其美,不足也;(智不赡足,恐人不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馀也。(不畏不知。)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却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能够辨别细微事物的人是神奇的人;心思灵动却不芜杂的人是性格开朗的人;喜欢寻根究底,探寻真知的人是有真正才干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是虚妄的人;只能看见自己的优点的人是浅薄的人;不喜欢自夸的人,是才能富足的人。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色貌失实,必有忧喜之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忧患在心,故形色荒。)疾之色,乱而垢杂;(黄黑色杂,理多尘垢。)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粗白粗赤,愤愤在面。)及其动作,盖并言辞。(色既发扬,言亦从之。)
所以说,如果一件事情不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施行,一定有它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内心焦躁,那么他的面容就会很疲惫;如果身体抱恙的人,面貌就会憔悴不堪;如果一个人内心愉悦,那么他的表情就会欣喜异常;如果一个人内心愤怒,面部表情就会十分狰狞夸张;如果内心反复无常或者心怀抵触,那么表情就会十分迷惑复杂;一个人表情的变化总是会伴随言语的变化。
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心恨而言强和,色貌终不相从。)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不自尽,故辞虽违而色貌可信。)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愤怒填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欲强行不然之事,故怒气助言。)
如果一个人的言语十分欢愉而表情却与之不相符合,那么他的内心肯定是和言语相背离的;如果一个人的言语失误很多,然而表情却十分厚道恳切,这个人是属于言辞迟钝的人;言语还没有来得及发出来,表情已经把内心的想法表露无遗的人,是比较容易激动的人;刚开始说话,心中的感情已经呼之欲出了,表明此人在压制内心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