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征第一(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人行为举止的变化取决于心气,人的声音变化就是心气变化的征兆,不同的心气相互融合就变成了声音,不同声音的韵律和节奏各不相同:有平和淡定的声音,有清越流畅的声音,有回环绵延的声音。

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非气无以成声,声成则貌应。)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声既殊管,故色亦异状。)

人的心气顺畅了,声音也便顺畅了,真实的品质则会很好地反映于外在的容貌神色上。所以仁爱的人肯定具有温润柔和的神色,勇敢的人肯定具有勇武果敢的神色,智慧的人肯定具有通达明朗的神色。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貌色徐疾,为神之征验。)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目为心候,故应心而发。)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心不倾倚,则视不回邪。)勇胆之精,晔然以强。(志不怯懦,则视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未能不厉而威,不怒而严。)

外表所反映出来的表情神色就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如果人的精神气质通过外表表现出来,人的眼睛会很好地流露出人的内心情感。所以仁爱是眼睛的精气,平和、淡定而且稳重;勇敢是胆气的凝汇聚集,刚劲光耀、炯炯有力。然而具有这些材质的人都是在一方面比较优秀的,不具有全面的才华和能力。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能勇而不能怯,动必悔吝随之。)是故,直而不柔则木,(木强激讦,失其正直。)劲而不精则力,(负鼎绝膑,失其正劲。)固而不端则愚,(专己自是,陷于愚戆。)气而不清则越,(辞不清顺,发越无成。)畅而不平则**。(好智无涯,**然失绝。)

人的外表气质比人的内心精神更容易体现出来,如果外在的形象气质十分突出但内在的精气品质却不那么浑厚精纯,这样的人就很难取得成就。骨骼正直而不柔韧的人,就会一味地死板;筋腱刚劲而不精细的人,就会一味地蛮干;体态坚实而不端庄的人,就会一味地愚蠢;精气充盈但思路却不是那么清晰,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思路通畅而心思却不是那么平直,就很容易过分随意以致没有次序。

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勇而能怯,仁而能决,其体两兼,故为众材之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既体咸酸之量,而以无味为御。)五质内充,五精外章。(五质澹凝,淳耀外丽。)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

因此,内心中和平直的人,和上面的人都有所不同,他具备了五常所有的品质,并且很好地把它们融合在平常的外表之下。而且将仁、礼、信、义、智很好地充实了内心,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精气神就会很好地表现在外在的仪表容貌上,所以光芒内敛而精华闪耀在眼睛里。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不问贤愚,皆受气质之禀性阴阳,但智有精粗,形有浅深耳。寻其精色,视其仪象,下至皂隶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拟诸形容,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阴阳相生,数不过九,故性情之变,质亦同之。)

由此说来,万物产生皆有其形体,形体容貌体现其内在精神。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的外表容貌就能够剖析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完整揭示出人的本性特征。九个方面的外部表象就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性格品质。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明暗之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故精惠则实明,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者势之用,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基,故骨刚则植强,骨柔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矣。)惨怿之情在于色,(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态度之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也,故动则容态,正动则容度。)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

神色决定了人的平和或者奸恶,精气决定了人的聪慧或者迟钝,筋肌决定了人的勇敢或者怯懦,骨架决定了人的坚强或者软弱,血色决定了人的浮瑟或者安静,容色决定了人的悲伤或者喜悦,仪表决定了人的端庄或者畏缩,不同的容貌决定了人的态度的不同变化,不同的言语决定了人的舒缓或者急躁的心情。

伊尹,名挚。是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后陪嫁到商汤那里做厨师。时间久了,商汤看出伊尹有远大的抱负,便取消其奴隶身份,提拔为宰相。最后,伊尹辅助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政治比较清明。这就是典故“商汤辨味识伊尹”的由来。

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其孰能与于此。)九征有违,(违,为乖戾也。)则偏杂之材也。(或声清色怿,而质不平淡。或筋劲植固,而仪不崇直。)

这九种不同的品质都具备的人,平淡,智慧,明朗,坚韧,挺拔,声音清越,神色愉悦,仪表端庄,容貌正直。这样人的德行如同武功的修炼一样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这些不同的品格稍微有些偏离或者违背的话,那么具备这些偏离或者违背的品格的人,只能算是偏至之材和间杂之材了。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偏材荷一至之名,兼材居德仪之目,兼德体中庸之度。)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犹百工众伎,各有其名也。)兼材之人,以德为目;(仁义礼智,得其一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与物无际,谁知其名也。)

有的人才很极端,有的人才很全面,有的人才则是所有品德都具备。所以这三种不同的人才以德行来享誉的程度也不一样:极端的人才,以一种才能冠绝天下;全面的人才,以一种德行享誉天下;而具备所有美好品德的人则会受到更多的赞誉。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居中履常,故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大仁不可亲,大义不可报。无德而称,寄名于圣人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施仁以亲物,直义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徒仁而无义,徒义而无仁,未能兼济,各守一行,是以名不及大雅也。)

所有品德都具备的人被称为中庸,意为德行达到了极高的地步,中庸是对圣贤的最高赞美。九种不同的品质都具备而没达到尽善尽美的被称作德行,德行则是对高尚的人的美好颂扬。而只具有一种材质的人,也就是在一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人,只能被称作偏才了,偏才是对一些材质不够全面的人的一种友好的提谏的称谓。

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绝讦似直而非直,纯宕似通而非通。)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善恶参浑,心无定是。无恒之操,胡可拟议。)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其心孔艰者,乃有教化之所不受也。)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蕃徒成群,岂可数哉。)

九种品德中只具备一种但却发挥到了顶峰的地步,这样的人叫作依似。依似是属于混乱了德行的一种。正反两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叫作间杂,相互混杂,没有章法,是属于无法定论的一种,是没有五常之态的一种表象。依似和间杂都是都是无法入流的凡夫俗子,是属于圣贤都难以教化的。这些类型的人可以分成很多种,因为很烦琐,所以不好一一地去论述,就省略不说了罢。

【释评】

《九征》之篇,从人的性情和本质阐述了如何根据人表面的征兆去鉴别人才的道理,又以阴阳五行之理加以分析,内容深刻,耐人寻味。正所谓,性情发乎于心,内蕴涵括于质,所以只有根据人的性情以及由性情所引起的外在表现,才可以很好地去鉴别观察人的内在本质,从而量人材质,为之所用,继而有所作为。大凡圣贤,都是很善于鉴别人才的,而他们鉴别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和行为去探究人的本质品格。例如,大儒之家孔子,就时常注意弟子的言行举止,从而发现弟子中能够有作为的人才。

人物的性情是很善于变化的,所以对于人物外在表现的剖析也应该有所变通,不一定非要按照绝对标准去进行揣度,但一定要遵循人之性情发乎于心、兆征于身的原则。九征之段很善于挖掘九种征兆所体现的不同人才的特质和才能,并且对于偏才加以分析,对于贤德加以总结,全面揭示出了人才的内在本性,抓住了不同人才所特有的外在表现。这些用于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鉴别也同样有效,另外对于人才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