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香品二(第3页)
[42]燠:yù,很热。
[43]钟:聚集。
[44]紫檀:古籍中称“紫檀”有两种,一种是文中所说檀香中颜色较深的,但这里用作器料具的紫檀并非檀香中颜色深的,而是指豆科紫檀属植物檀香紫檀(PterotalinusL。f。)的心材。
檀香止可供上真【上真:真仙。】
道书言:檀香、乳香,谓之真香,止可烧祀上真。
[45]上真:真仙。
旃檀逆风
林公【林公:支道林,即支遁。东晋僧人,俗姓关,名遁,以字行。世称“支公”、“林公”。为般若学即色宗创始人。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清谈玄理。】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成实论》【《成实论》: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十六卷(一作十四卷或二十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曰:波利质多天树【波利质多天树:Paricitra,又曰波利质多罗,波疑质姤。具名波利耶怛罗拘陀罗,忉利天上之树名。译言香遍树,又称曰天树王。】,其香则逆风而闻。(《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刘义庆(403—444),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46]林公:支道林,即支遁。东晋僧人,俗姓关,名遁,以字行。世称“支公”、“林公”。为般若学即色宗创始人。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清谈玄理。
[47]《成实论》: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十六卷(一作十四卷或二十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
[48]波利质多天树:Paricitra,又曰波利质多罗,波疑质姤。具名波利耶怛罗拘陀罗,忉利天上之树名。译言香遍树,又称曰天树王。
[49]《世说新语》: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刘义庆(403—444),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檀香屑化为金
汉武帝【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前87)。】有透骨金,大如弹丸,凡物近之便成金色。帝试以檀香屑共裹一处置李夫人【李夫人:孝武皇后李氏,倡家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武帝极宠爱之。】枕旁,诘旦【诘旦:第二天早晨。】视之,香皆化为金屑。(《拾遗记》)
[50]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前87)。
[51]李夫人:孝武皇后李氏,倡家出身,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武帝极宠爱之。
[52]诘旦:第二天早晨。
白檀香龙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685—762),712—756年在位。】尝诏术士罗公远【罗公远:618—758,唐代著名道士。又名思远。彭州九陇山(今四川彭县)人,一说鄂州(今湖北武昌)人。唐玄宗时屡屡召见策问。】与僧不空【不空:705—774,唐代佛教三藏法师,大译师,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中国唐代密宗开创者“开元三大士”之一。曾为唐玄宗灌顶,并受肃宗礼遇。】同祈雨校【校:比较。】功力,俱诏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命左右掬【掬:用两手捧。】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酉阳杂俎》【《酉阳杂俎》:唐代笔记小说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段成式撰。段成式(803—863),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代小说家﹑骈文家。】)
[53]唐玄宗:李隆基(685—762),712—756年在位。
[54]罗公远:618—758,唐代著名道士。又名思远。彭州九陇山(今四川彭县)人,一说鄂州(今湖北武昌)人。唐玄宗时屡屡召见策问。
[55]不空:705—774,唐代佛教三藏法师,大译师,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中国唐代密宗开创者“开元三大士”之一。曾为唐玄宗灌顶,并受肃宗礼遇。
[56]校:比较。
[57]掬:用两手捧。
[58]《酉阳杂俎》:唐代笔记小说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段成式撰。段成式(803—863),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代小说家﹑骈文家。
檀香床
安禄山【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官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755年叛乱。】有檀香床,乃上赐者。(《天宝遗事》【《天宝遗事》:《开元天宝遗事》,记唐玄宗开元(713—741)、天宝(742—756)间遗事。唐末至五代人王仁裕撰。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天水郡人。】)
[59]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官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755年叛乱。
[60]《天宝遗事》:《开元天宝遗事》,记唐玄宗开元(713—741)、天宝(742—756)间遗事。唐末至五代人王仁裕撰。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天水郡人。
白檀香末
凡将相告身【告身:唐代朝廷任命官员的符。即现代的委任状或文凭。】,用金花五色绫纸【绫纸:用绢绫裱过的纸。古时多为官诰所用。】,上散白檀香末。(《翰林志》【《翰林志》:唐代翰林典故之书,一卷,李肇撰。李肇生卒不详,晚唐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