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慈禧太后(第2页)
慈禧太后喜欢人们将她和维多利亚女王进行比较,当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过,她更喜欢人们将她和伊丽莎白女王进行比较。苏格兰公使向伊丽莎白女王描述“老佛爷”有多爱慕虚荣时,会举这样的例子,在回答女王的问题时会告诉她,慈禧的地位和她不具有可比性。伊丽莎白女王说:“她地位太高了,而我只是个普通人罢了。”尽管伊丽莎白女王从来不会下令当她的面鞭打皇帝的妃子,更不会将其扔到井里溺亡,但伊丽莎白女王也不是不敢当众掌掴她的大臣和侍女。有人可能将这些事告诉了慈禧太后,她一定觉得很有趣。
慈禧不仅喜欢将自己和众多女王进行比较,而且喜欢把自己比作神明。她住在颐和园的时候,最喜欢的消遣之一就是扮演观音菩萨。她乘船优雅地站在荷花池中,向苦难的民众撒播爱与慈悲的“甘露”。她最信任的亲信和总管太监李莲英扮成守护神站在她身右,旁边则是双手合十扮成龙女的宫女。
虽然慈禧太后获得“老佛爷”的尊称,但这并不是因为她喜欢假扮观音。西方人通常把“老佛爷”翻译为“年老的佛陀”。我之所以用“尊佛”,是因为这个“尊”和中国的“老”字有关系(尤其是加上“爷”字),“老”在中国有尊敬的含义,而英文中的“年老的”无法表达这个意思。尽管“老佛爷”有尊敬的意思,但这个词事实上是人们对坐在宝座上的慈禧的口头称谓,所以不要误以为这代表着敬畏程度,是对先祖的不敬。清朝皇帝最喜欢用到的一个称谓就是“当今佛爷”。马国贤神甫18世纪初曾在紫禁城居住过,他对康熙皇帝有过这样的评价:“康熙帝深受百姓爱戴,常被称作‘佛’,‘佛’是鞑靼人和汉人都崇拜的神明。我经常听到人们称他为‘活佛’。”显然,这位基督传教士并不知道,“佛”在中国不单指“佛陀”,还是一种对皇帝的流行称谓。“主子”也是一种流行称谓,我住在紫禁城时,常常听见太监和其他侍从称呼皇贵妃或皇太妃为主子。
尽管慈禧太后在朝廷受到大臣们的尊敬,但她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代言人。慈禧的品行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缺乏“尊尊”意识(人类文明之花),也不能和那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先贤相提并论。1897年,她废黜了高级将领林秀川的所有官职,只因他在觐见慈禧太后时,为调整合适的跪拜姿势而动作迟缓了一些。慈禧对下级不敬之举的反应和汉朝一位刺史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据汉朝正史记载,有人冒犯了刺史,并被带到刺史面前准备接受惩罚。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刺史不但没有处决他,反而说:“放了他吧。他虽然放肆,但错在我,不在他。这说明我没有管教好我的子民。”可能也有人和“老佛爷”说起过这个故事,她或许会感到不悦,但应该会若有所思。
颐和园万寿山顶寺庙智慧海
近来,罗伯特·罗兰先生告诉我们,如果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但凡显赫的女性——维多利亚女王可能是个例外——基本都是“虎猫型”。我想,慈禧也属于这一类女性,尽管中国皇族的象征是龙,按照这个习俗,可能说她是“龙型”[2]更为恰当。
慈禧太后喜欢扮演观音菩萨,因为她自认为是菩萨在人间的化身,朝中上下也将她敬为菩萨。1908年,在中国除了慈禧,菩萨还有另一个化身,那就是达赖喇嘛。当时,达赖喇嘛到位于中国山西的圣山五台山游历。那年夏天我碰巧也去中国西部旅行,在五台山的一座修道院小住了一段时间,有机会与他见过一面。
同年9月,这位来自西藏的观音化身受清政府邀请,离开五台山,动身前往紫禁城,受到同为观音化身的慈禧的热情接待。在那段短暂的时期,京城同时居住着两位观音的化身。然而,短短数周后,两位便只剩下了一位,因为慈禧太后离开了人世。慈禧的离世让人们意识到,如果两尊“活佛”或同一尊菩萨的两个化身突然同时出现在某个地方,那么其中一位必将离开去往另一个世界,并等待轮回转世。
我们再来谈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我从很多太监那里得知,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就不喜欢她的这位身居皇位的外甥。他们曾和我说起一件事,如果对中国传统习俗不甚了解的人,或许很难理解这件事。在中国有个治疗重疾的民间偏方,其中有一味药是人的股肉,要求由患者的儿子、亲人、忠实的好友或奴仆自愿贡献腿上一块肉,身患重疾的人吃完便可痊愈。按照这个耸人听闻的迷信说法,通过做出这种痛苦的牺牲,所表现出来的孝心或忠诚能感动神明,然后患者便可恢复健康。据说,中日甲午战争前,慈禧太后得了重病,光绪帝前去探望。当时,房间里只有慈禧、光绪帝和大太监李莲英。光绪帝站在病榻前,慈禧深深地叹了口气,自我悲悯地说:“我知道我快不行了,因为我的病只有一种药能治,但没人愿意献上。”说罢,她先是看了一眼光绪帝,然后望着李莲英,两人都知道慈禧所指的药是什么,但谁也没有说话。
不久以后,“老佛爷”的病情很快好转,最终完全康复。她发现李莲英好些日子没在身边,便询问原因,被告知他生病了。后来李莲英手下的太监将他生病的真实原因告诉了慈禧。原来,李莲英自愿献上了自己的一块股肉,并命人煮熟给太后服用。按照这一说法,从那以后慈禧对李莲英倍加信任,对作为养子的光绪帝因没有尽到孝道而愈发憎恶和鄙视。
一位皇室成员曾和我讲过光绪帝最后一次向慈禧太后请安的小故事。光绪帝在被囚禁期间,必须经常去慈禧的寝宫,跪拜在地向她请安,这是他的义务,也是对他的惩罚。慈禧之所以要求保持这项礼节,是因为她需要时不时地提醒世人,光绪帝仍然是她的囚徒。此外,他卑躬屈膝的模样能使她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1908年秋天,有天光绪帝按例到宁寿宫给慈禧请安。此时的光绪已病入膏肓,他自知时日不多。在太监的搀扶下,光绪帝颤颤巍巍地走进太后的寝宫,显然连站都站不住了。当他像往常一样准备跪下时,那副羸弱无力、形如槁木的模样让慈禧大吃一惊。眼前的景象令她很感动,身边的太监惊奇地发现,她的眼里涌出了泪水。平时光绪帝在慈禧太后面前行磕头礼时,双方都默不作声。而这一次,慈禧突然打破了沉默,道出了四个字:“不用行礼。”不过,这位行将就木的皇帝已跪倒在地,气若游丝地说:“我要跪下。这是最后一次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他最后一次请安。
几天后,光绪帝在三海的瀛洲与世长辞,而慈禧太后也在宁寿宫离开人世。“老佛爷”可能已经预感到她和光绪都将去往另一个世界,而所有的怨恨也将灰飞烟灭。或许她只是突然良心发现,想起自己是“观世音”的化身,所以在光绪最后一次请安时,她才会表现出与她本性格格不入的慈悲。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次日,慈禧太后去世。由于时间太过巧合,人们难免会有些猜测。有种说法称,“老佛爷”自知生命垂危,决不让她的囚徒比她多活些时日,所以采取措施确保他先行一步。还有一说法的大致意思是:宫中有些太监是太后实施暴政的帮凶,他们害怕皇帝重新执政后会处死他们,所以用毒药送走了皇帝。我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而第二种说法可能更符合事实。不过这件事无法得到证实。我手头有一份住在宫中的英国医生留下的报告,里面详细记载了光绪帝的身体状况和临终前的病情,并证明他属于自然死亡——毫无疑问,无助的囚禁生活、漫长的十年摧残和残酷的虐待加速了他的死亡。无论光绪帝死于慈禧经年累月的虐待还是十分钟便致命的毒药,我们对慈禧太后品行的看法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不过,如果慈禧在临终前克制住自己,没有采取谋害行为,我们也不必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光绪帝出生于1870年,5岁便继承皇位。1889年,19岁的光绪帝举行完大婚仪式,随即开始亲政。此前,朝政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从1889年到1898年光绪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偶尔会干预朝政。到目前为止,慈禧插手政事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导致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第一次将中国的劣势暴露在整个世界面前。这场战争带来了巨大灾难,慈禧应对其负主要责任。
从1898年到1908年,光绪帝其实是个有名无实的执政者。如果他能活到1934年,甚至1898年的改革方案能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就算中日之间发生了战争,64岁的光绪帝也会开创史无前例的新局面,国家将在他的治理下达到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巅峰。他将和同时代的明治天皇齐名。明治天皇在日本成功推行了改革,并使国家得到了发展。他比光绪帝早继位7年,光绪帝去世4年后他才离世。
诚然,清朝在灭亡前的一个世纪屡遭打击,几次濒临灭亡的边缘,清政府的影响力和威望也遭受了严重损害,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否还能得以恢复。不过,在遭受几十年的冲击和重创后,清朝并未覆灭,甚至1900年在遭受史无前例的奇耻大辱后,清政府也没有立刻倾覆。这说明大清王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很多外国人甚至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想到的,它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修复能力超出了外国观察者的预料。1898年,清王朝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如果变法能成功,局势将得到扭转,清政府便能走出受挫和蒙羞的低谷,恢复往日的荣光,走向繁荣昌盛。然而,变法失败了,最终未能挽救局势,清政府走向衰败和灭亡的深渊。
在京郊,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被绵延数公里的群山和辽阔的平原所环绕,在两座恢宏气派的陵墓之间,有一座仿照紫禁城而建的陵墓。光绪帝去世后,长眠于此,他被安葬在西陵。“伟大的”慈禧太后则被安葬在东陵,6年前,她的遗体惨遭毁坏。慈禧与光绪生前不和,死后也没有葬在一起,两人的陵墓相隔了半个省的距离。
奥德修斯在《赫卡柏》中说道,如果死后能长眠于高贵的陵墓中,他即便不择手段地活着,也觉得此生无憾了。“老佛爷”似乎这两者都占了。她喜欢生活在北京西郊那座耗费巨资建成的颐和园里,喜欢那段短暂而愉快的露营生活。慈禧也热衷于为未来长眠的豪华陵墓做规划,她不惜耗费人力物力修建了奢华的东陵,想象自己将永远在那个被山川湖泊环抱的地方得到安息。“老佛爷”若能预见若干年后的未来,知道1928年7月这些皇室陵墓中会发生什么[3],想必她会感到无地自容。
注释
[1]这里出自一个典故:维多利亚女王在迪斯雷利刚刚入选议会时对他很好奇,不过女王很快就因为他背叛皮尔而厌恶他。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女王的态度在迪斯雷利极力讨好下有所软化。他告诉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人人喜欢奉承;当你走入宫廷,就应该手拿泥刀不断粉饰”。——译者注
[2]作者在这里一语双关,“dragon”既有龙的意思,也指严厉警觉的女性。——译者注
[3]1928年7月,清东陵遭到一场毁灭性的浩劫,盗墓者盗劫了所有陵区,慈禧的遗体惨遭侮辱,随葬的奇珍异宝也被洗劫一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