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教育与情谊(第2页)
明治以前,女子教育完全是根据中国思想进行的。然而,中国对待女子的思想是消极地训练女子要守贞操,要顺从,要细密,要优美,要忍耐等观念。这种教育方针尽管也将重点放在精神教育方面,但对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就不鼓励也不教导。幕府时代日本的女子教育也是以此思想为主,贝原益轩的《女大学》,就是幕府时代唯一的最好的教科书。也就是说,把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完全弃之不顾,只消极地教导些如何做到约束自己的功夫而已。受这种教育的妇女,在今日的社会仍占了极大的比例。
明治时代以后,虽然女子教育进步了,但由于真正接受新式教育的妇女力量还很微弱,实际上女子教育并没有超越《女大学》所教导的范畴。我这样说,大概也不算过分吧!所以,今日的社会虽说妇女教育逐渐普及,但仍然停留在妇女教育的过渡期,仍未能使社会充分认识到女子教育的效果,那么,作为引导提携之人,是不是应该好好探究其中的得当与不得当之处呢?当然,在今天已不能像过去一样,把妇女视做生男育女的工具。但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残留,这是不应该存在的,对妇女的蔑视和嘲弄也应该结束了吧!
对妇女的态度,先不说基督教是如何对待的。从人的真正道义心来说,难道可以将妇女当做道具吗?要知道在重视男性的人类社会中,妇女也承担着一半的社会任务,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妇女和男人一样都应该受到重视。《孟子·万章上》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不言而喻,女子也是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一分子。既然这样,请根除对妇女侮蔑的观念,女子也应与男子一样,赋予作为国民应有的才能和知识。使男女互相合作,相辅相成,那么,在五千万日本国民中,一向只用二千五百万的情况,如今不又有二千五百万人可以活用了吗?这就是我认为必须大兴女子教育的缘由所在。
过失何在
师生之间应有深厚的情谊,相亲相爱的观念。这在地方学校如何,我不得而知,据我所知,东京周边的学校,师生关系已经非常淡薄。说不好听点儿,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好像听众与说书人之间的关系,经常可以随便批评老师。不是说那个人的课讲得太枯燥乏味了,就是说上课的时间太长了,拖拖拉拉,甚至还有人处心积虑地去找老师的毛病,然后加以批评。
当然,我不是说从前师生之间的感情都很亲密,以孔子为例作个说明。孔子有三千弟子,我不相信孔子和他的每一位弟子都能经常见面,与其交谈,但其中能精通六艺者就有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可以说是常同孔子谈话的,完全受了孔子人格的感化了。
我认为以这种师生关系为例来要求也许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孔子教导弟子的方式,确实是老师和弟子间关系的极好典范。以此求诸现代的师生固然不可能,但是,在德川时代,师生之间的感化力也很强,情谊也很深厚,我可举一例说明之:熊泽蕃山师事中江藤树的情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蕃山是一位相当清高的人,可以说是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连天下的诸侯都得敬畏三分的人。他虽然仕奉备前侯,被国人尊之为师,是一位颇有政治见识的人物,然而面对中江藤树则犹如孩童,忍了三日之后,才被纳为弟子。师生之间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应是受了中江藤树的德望所感召吧!此外,新井白石为人也很刚毅,智谋、才气均超人一等,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但他却能够终身服侍木下顺庵,实在可佩。至于近代也有佐藤一斋善于感化弟子,广濑淡窗也一样。
虽然我所知道的都是汉学先生,但他们与弟子之间的关系都一如古风,和谐亲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现在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几乎成了听众与说书人之间的关系,这恐怕不是我感到满意的一种风气,不能不感到忧虑。当然,不能说全是老师的不好。也许做老师的在德望、才能、学问、人格方面有什么缺点,如果不再进一步,就很难叫学生敬佩了。
但是,我想为人弟子者的素养也不太好,对老师已无一丝敬重之情,这是现在的一般风气。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英国人的师生关系好像和日本不一样。当然,在日本也有优秀的教师,不是我说的那个样子。日本也有像中江藤树、木下顺庵那样的教育家,只可惜太少了。
由于现在处在过渡时期,一下子涌现出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这些弊害是学生惹出的,这分明是为自己辩解。既然已为人师,就应该谨慎从事,反躬自省,方不致有辱使命。同时,也要以充分的虔敬之心,使师生之间充满情爱。如果在学校中各位教员能经常接触学生,关心他们,虽不能十足改良学生的风度礼节,至少也能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
从理论到实际
从今日的整个社会来看,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很大,几乎千篇一律地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换言之,就是不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到了完全阙如的地步。另一方面,从学生之间的风气来看,今日的青年与过去的青年也大不相同,他们身上缺乏一种一鼓作气的勇气、努力和自觉。我这样说,好像我自己曾是过去的青年就不免自矜自夸了。不过,现在的教育,学科太多,这也要学,那也要修,光为了要赶上这些科目的学习进度,就感觉时间不够,哪还有工夫去顾及人格、常识等方面的修养,这也是势所必然的,太遗憾了。
进入社会的人士姑且不论,而对以后将步入社会想为国家尽一点心力,努力奋勉的人,我希望在这些方面要多加用心。不过,就我自己关心最深的实业方面的教育来看,过去是没有实业教育这个名称的。维新以后,至明治十四、十五年间(1881、1882年),实业教育也没有什么进步,像商业学校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近二十年间的事罢了。
文明的进步只有在政治、经济、军事、工商业、学艺各方面都有进步了,才能显现出来,若缺乏其中的一项,都不能称为文明的进步。然而,在日本,作为文明一大要素的工商业,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忽视,置之不理。反观欧洲列强,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用说了,尤其在实业方面,即工商业的进步最大。我国近几年来,人们好像也开始注意到实业教育,而且还稍有进步和发展。但可惜的是,教育方法一如前述,仍然急于将力量偏向于理智方面,至于规矩、人格、道义,就完全没有顾及到。虽说是情势所迫,无可奈何,但也实在可叹。
再看一下军人,他们在统一、规律、服从、命令等方面,都能严格施行而且井然有序,这是由于军事的教育方法使然,还是军事的本职就是如此呢?这真是太好了,可以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格的战士。从事实业的人,除了具备前述诸品性之外,还必须有一项重要的性质,就是自由。
在实业方面,如果也像执行军事上的事务一样,凡事都要等待上级的命令,那么,便容易错过商机,事业就难以有发展。所以,一味地倾向智力的发展,唯一己之利是求,其结果就会陷入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局面。我所担心的正是如此。虽然我的能力不够,但我也一直努力设法不使事情走到这种地步,因此我暗暗地在身边的实业教育中,使智育和德育并行发展。虽然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毕竟我已经努力很多年了。
人才过剩的一大原因
经济领域中有需求、供给的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之间活动的人们。当然,社会上的任何事业都有一定的限度,所需人数雇满之后,自然就不必再雇人了。但是,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对尚未完全发展的我国实业界来说,完全接纳他们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现今的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供过于求的趋势。学生们一般在受到高等教育之后,都希望从事高尚的事业,所以,在高尚职业方面必然会发生供过于求的现象了。
当然,学生们抱有从事高尚事业的愿望,对个人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对一般社会而言,或者从国家来考虑,又如何呢?我以为未必就是可喜的。简要地说就是:社会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复杂多样的。当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复杂多样的,高层次的如公司董事长,低层次的如工友、司机等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只是管理阶层的人属于少数,低层次的被管理者却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学生们如果愿意当被人管理这一方面的人才,今日社会人才过剩的问题就不至于发生了。
遗憾的是,今日一般的学生,都只想成为少数中的一分子。总之,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学问,懂得了高尚的道理,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处在人之下,受人使唤。同时,我们的教育方针多多少少也有些错误,只管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同一类型的人才,却完全忽略精神修养。这样导致的可悲结果是,学生不知能屈能伸,只会傲气凌人。如此一来,人才过剩的问题当然就会出现。
今天,我无意回顾往昔学堂时代的教育如何,来作讨论。不过,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过去虽也不完全,但却比现在做得好。过去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就拿教科书来说,《四书》《五经》之类已经是最好的教材了。但由此而培养出的人才,却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其原因当然是由于教育方针完全不同的关系。那时的学生们多各自朝着自己的长处去发展,尽其所能,各自发挥,所以能训练出不同类型的人物。譬如,优秀之人就渐次向上攀升,向高尚的工作而努力,愚钝之人也不敢有非分之望,安分地做卑微的工作,所以那时候不用担心人才使用方面的问题。
今日则不是这样,教育方针虽很好,但由于人们误解了其精神,在训导方面有所偏差,结果学生不管自己有才还是没有才,总认为彼亦人也,我亦人也,同样都受到高等教育,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从而人人心生自负,不甘于从事卑下的工作。过去是百人中出一个秀才,今天则是造就九十九个普通的人才。这就是今天教育的优点,但遗憾的是,由于误解了其精神,致使中流以上的人才供给过剩。
但是,施行同样教育方针的欧美先进国家,却很少见到这种教育上的弊端,尤其像英国。英国与我国现在状态极为不同,他们的教育很重视常识问题的培养,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话说回来,像我这种对教育本来就知道不多的人,是不应该插手教育的,但本着一颗关心国家的心,我又不得不提出:产生现在这种结果的教育,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到底尚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