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教育与情谊(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9章教育与情谊

孝道的真谛

《论语·为政》中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还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他尚有许许多多论孝道的说法。孔子对孝道屡有训说。但是,为人父母者,强行让子女们行孝,结果有可能使子女变成不孝。我自己也有几个不孝子女,他们将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对于他们,偶尔我也会告诫他们“父母唯其疾之忧”,但绝不勉强他们尽孝道。做父母的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孝子,有时会使子女成为孝子,有时也会使子女变成不孝子。

如果做父母的把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的人看成是不孝,那就是天大的错误。因为就奉养父母这点而论,还不见得都称得上孝。犬、马这样的兽类,不也能养亲吗?但子女的孝道,比犬、马的孝道复杂得多。不能顺从父母的想法,不经常在父母身边以养父母,未必就是不孝之子。这样说,好像是在自吹自擂,实在有些妄自尊大。不过有实例为证,所以我才敢大胆地说。

记得我在二十三岁时,父亲对我说:“孩子,从你十八岁那年开始,我就仔细对你观察,你的确同我有所不同。你不仅书读得好,做什么事也都很利索。如果照我的想法,我很希望你能永远留在我身边,照我的意思帮我做事。但是,这样反而会使你成为不孝之子,所以,今后,你不必照我的想法去做,做你想做的事吧。”

诚如父亲所说,当时的我,虽然不孝,但论及学力,或许已在父亲之上。另外,在其他方面,我也比父亲高明。那时候如果父亲强迫我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虽说这是孝道,但由于是一种勉强的孝道,那么,我可能会反抗他,成为不孝之子。

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没有这样。我虽然没有留在父亲身边,但也没有成为不孝之子。这完全是因为父亲不勉强我,让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的结果。孝道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才能表现出来,而不是由父母来勉强要求子女去尽孝的。

家父以如此开明的思想待我,我自然受到了他的感化,很自然的,我对我的子女,也以当年父亲对我的态度一样对待他们。我这样说,多少有些妄自尊大。但是,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比父亲多少有些优越之处,所以做起事来完全不同于父亲。因为我跟父亲有所不同,所以结果也就有别了。我的子女们将来会如何呢?我不是神仙,当然无法遽下断言,但按现在的情况看,他们和我是有所不同的。或许此不同又和我与父亲的恰好相反,不管怎么说,我的子女比我差。然而,责怪他们比我差,让子女们照着我所想好的做,那么,这强求就是我的无理了。

纵然照我的意思勉强他们,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我所想象的那样的子女;我勉强他们,让子女们什么都按我所想的去做,其结果仍会是子女们无法达到我所想象的,结果是他们不得不成为不孝之子。既然他们的资质有限,我怎样强求也是枉费心机。所以,我不勉强子女们去尽孝,虽然仍以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的根本思想来教导他们,但子女完全不按我的意思去做,我也绝不认为他们不孝。

现代教育的得失

过去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有所不同,同样,过去的青年与现在的青年也有差别。在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治维新前的青年,和现代青年比较起来,不管在境遇、教育还是其他方面都迥然不同。因此,要说谁优谁劣,实在不是一句话所能表达的。但有一部分人却认为,昔日的青年既有气概,又有抱负,比现代的青年优秀多了,而今日的青年既轻浮又没朝气。

这是以偏概全的讲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拿过去少数的优秀青年和现今一般的青年相比较,作出这样的结论,多少是有些不妥的。很显然,今日的青年中也有优秀的,昔日的青年中也有不优秀的。

维新之前,对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极其严格:在武士中,有上士和下士之分。农民或商人等老百姓也分为望族和普通人家,他们之间的风尚和所受的教育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由此来看,即使是昔时的青年,也会因其出身的不同,其所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昔日的武士和上层的农民、商人,其青年时代多数都是受汉学教育,开始是修《小学》、《孝经》、《近思录》等,进而再研修《论语》《大学》《孟子》等。另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并鼓吹武士精神。而一般的农民、商人虽也受到一些教育,只不过是学一些极浅近的行为教育或一般往来庭训,如《庭训往来》,此外还学些加减乘除的简易算法。因此,接受过高尚汉学教育的武士,通常理想高又有见识,而一般的农民、商人,所接受的只是通俗的东西,故大半是无学识之人。

现代是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时代,不再有贵、贱、贫、富的差别,都能受到教育。也就是说,岩崎、三井等巨富人家的儿子和住在大杂院中的子弟,同样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在多数青年中有品性劣等的、学问不通的,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把现在的一般青年和过去少数武士阶级的青年相比,且批评这个、指责那个,这种做法,实在不恰当。

现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当中,和昔日青年对比也有毫不逊色的。过去的教育是针对少数人,只要教出几个人才就好。现在则是重视常识教育,以启发多数人的平均水准为目标。过去的青年为选择良师而费尽心血,如有名的熊泽蕃山去中江藤树的住处求中江收他为弟子,被拒绝了,熊泽就在中江藤树的屋檐下立了三天三夜,藤树有感于他的热诚,最后收他为门人。其他如新井白石拜木下顺庵为师,林道春拜藤原惺窝为师,都是为了选择良师以修学进德。

但是,现代青年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全乱了,师生之间缺乏美好的情谊,这情形令人寒心至极。现代的青年根本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学校的学生把老师看成说相声的或讲古师,不然就说他们课讲得不好,解释拙劣等等,这些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不应有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从一方面来看,也许缘于学科制度的古今不同,学生要接触很多老师,以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大乱。同时,老师对学生也有不爱护的,甚而讨厌的。

要言之,青年必须接近良师以陶冶自己的品性。昔日的学问和现代的学问相比较,过去比较专注于精神的学问,而现在则偏重知识的教学。过去所读的书籍多谈论精神修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照书本去实践,不管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教导人伦之大义。

《论语·学而》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还记载:“事君,能致其身。”讲述的是忠孝思想,且详述仁义礼智信的教训,以唤起同情心、廉耻心。同时,又教导学生重视礼节,重视勤俭的生活。所以,过去的青年总是能修养其身,自然就能以天下国家大事为念,养成朴实,重视廉耻,以信义为贵的习气。与此相反,现代的教育重智育,自小学时代就开始修习多门学科,至中学、大学,更是只求知识的累积,忽视了精神的修养,所以,今日青年们的品质就成了可忧之事。总的说来,现代青年的求学目的就有偏差。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依然适用于今日。

今日的青年只是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一开始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是漠然地做学问。结果他们进入社会,往往还发出“我为什么而学”这样的疑问。另一方面,由于有这样一种只要好好求学,不管是谁都能成为伟人的观念存在,因而不顾自己的境遇与生活形态,只一味去求与自己不相应的学问,结果常常会导致后悔。所以,青年应该考虑到自己资力,小学毕业之后,就要进入各种专门的教育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技术。如果想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学就要先选定一个明确的目的,明白自己将来究竟干什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误解了修学的道理,这样做不仅误了青年自身,还会招来国家全体元气的衰退。

伟人和他的母亲

对于妇女,是应该像封建社会那样不施以教育,使她们做愚民呢,还是施以相当的教育,教给她们修身齐家之道呢?这个问题是不容争辩的,教育即便对女子来说,也绝不能马虎草率。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有必要从妇女的天职——养育子女这个问题谈起。

一般说来,妇女和她的子女之间有着一些特殊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善良的妇女能生出善良的子女,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像中国孟子的母亲、美国总统华盛顿的母亲,就是最贴切的例子;在我国,楠木正行的母亲、中江藤树之母,都是大家认为的贤母。

总而言之,优秀的人才在其家中有一位贤明的母亲抚育的例子很多。可见,伟人的诞生、贤哲的出世,在很多方面都缘于妇德,这并不是我一人说了算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因此,教育妇女,启发她们的智能,培养她们的妇德,绝不是只有妇女一人受教育,而是间接地培养善良国民的因素,因此一定要让女子受到教育,而且还要相当重视。然而,女子教育要受到重视的原因还不止上面的几点,我还要进一步说明女子教育的其他理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