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实业与武士道(第1页)
第8章实业与武士道
武士道即实业之道
武士道的真谛包括正义、廉直、侠义、敢为和礼让等美德,这些美德虽可称之为武士道,但是,武士道的具体内容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道德观念。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堪称为日本精华的武士道,从古到今,只流行于士人社会,而在委身于增产功利的商人中,却是极其缺乏此种风气。
古时候的工商业者,对武士道的观念有明显的误解,他们认为如果把正义、廉直、侠义、敢为和礼让等做法用到工商业中,那么生意就会无从做起。像“士不饮盗泉之水”这样的气节,对于工商业者来说,是一大禁忌!虽然这似乎也是时势所使然,但如同士人需要武士道一样,工商业者也不能没有其道,那些所谓工商业者不需要道德,实在是毫无道理的谬论。总之,在封建时代,这种把武士道同增产功利之道对立起来的看法,就像后世儒者认为仁与富不能并行的观念一样,都是谬误。至于这两者不是背道而驰的理由,现在已经被世人所认识和了解了。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难道不适合武士道的精髓——正义、廉直、侠义等观念吗?上述孔子的格言是说,“贤者居于贫贱而不易其道”,这样的精神,如武士奔赴战场,勇往直前一样。也就是说,不以其道得之,即使能得富贵,也不能安然处之。此义与“古时的武士若不能以其道取之则丝毫不取”的意义如出一辙。
由此可见,富贵,虽圣贤亦望得之,而贫贱则亦非圣贤所求。只是圣贤之流是以道义为本,而把富贵贫贱作为末。可是,古时的工商业者反对这种作风,最终是以富贵贫贱为本,道义为末,这误解岂不是太严重了吗?
依我看,武士道并不只在儒者或武士这些人中流行,在文明的国家中,工商业者也存在其立身之道。如西方的工商业者,他们相互尊重彼此间的约定,即使有所损益,既有约定,必信守履行,决不违反前约,这样的作风,就是出自于牢固道义心之下的正义廉直的观念。然而,我们日本的工商业者,却还不能完全摆脱旧习,往往存在着无视道德观念、图暂时利益的倾向,这种作风真是令人感到不安。欧美人也常常指责日本人的这种作风。在商业往来中,也不敢绝对信任日本人,这对日本的工商业者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一般而论,忘却为人处世的本旨,违背道德去图谋私利、私欲,或者谄媚权贵以求得一己的荣华富贵,这些都是无视人间行为的标准,因此,这绝不是永久维持其身价及其地位的方法。如果能以处世立身为志,那么,不管从事任何职业,也不管其身份,只要始终坚持以自力为本,须臾不背离正道,专心致志地力行,然后励精筹谋既富且荣之计,这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现在,把武士道移用为实业道是最好不过的。日本人必须要坚持以充满大和魂的武士道来立身,不管是商业,还是工业,都要本此心灵与世界各国一较长短。
宜以相爱忠恕之道交友
中日两国之间,有同文同种的关系,无论是从国土相邻的地理位置,还是从自古以来的历史渊源而论,乃至思想、风俗、趣味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点来看,都应该是互相提携、彼此合作的两个国家。那么,应当如何达到提携之实呢?其对策无他,不外乎理解人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相爱忠恕之道相交往而已。这一方法也包含在《论语》中。
商业的真正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彼此蒙惠。殖利生产的事业也要与道德相随,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因此,在我国与中国的事业发生关系之际,也应持有忠恕的观念。我们当然要谋求本国的利益,但同时也要对中国有利。这样,要达到真正相互提携的目的,决不会太难。
通过对史籍的了解,我们尊敬的中国从唐虞三代到后来的殷国时代,当时的文化最发达,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至于科学知识,在当时的史籍中所能看到的天文记事虽然被认为不合现代的学理,但把当时的很多事同现在的中国相比,真有今不如昔的感觉。其后,通览西汉、东汉、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所谓的二十一史,各朝代人物辈出,自不可言喻。秦有万里长城,隋有大运河,当时建设这些大工程的目的何在,姑且不论,单就其规模之宏大,便可了解,纵使今世也望尘莫及。因此,自唐虞三代到殷周时代绚烂的文化,不难从史籍中窥看一二。
这次(1914年春)踏上中国的土地,实际考察了民情风尚,则宛如透过极精致巧妙的绘画,想象美人的模样,可是等后来亲眼看到真实的人,才发现原来不如想象时的美而满怀遗憾,正因为开始想象得太好,所以失望也深,可以说是适得其反。而我身处儒教的发源地,却班门弄斧地大谈《论语》,也算蔚为奇观了。
这次中国之旅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尽管中国有上流社会,有下层社会,但却不存在国家中坚分子的中流社会。见识、人格都非常卓越的人物虽然不能说少,但以全体国民来观察,就发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当突出,而且普遍缺乏国家观念。由于缺乏真正的忧国之心,加上一国之中又无中流社会,这两点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两大缺点。
模仿与自创
有识者常常说,日本在思想上应该要避免一些恶习,这就是偏爱舶来品的坏风气。并不是要特别排斥舶来品,但偏重之余,也没有什么好理由来鄙视国货吧!可是现在一说到是舶来品,就以为是优秀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全国人民之间,实在令人慨叹。原因就是日本文明最近的发展,多数是从欧美诸国移植过来的,过去就已为欧化而用心良苦,如今余弊尚存,却呈现在对外来货的偏爱上。
但是,明治维新早已过了半个世纪,醉心欧美的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醒过来呢?轻蔑本国的短见还打算保持到何时?实在是毫无自尊可言。因为一块肥皂贴有外国的商标,所以这块肥皂一下就成了好的;因为是舶来品,所以不喝外国制的威士忌会被人家看做土包子,如此这般,独立国的权威,大国民的胸襟,又如何保有?我真诚希望国民有高度的自觉,就在今日、此时此刻,告别心醉的时代,挥别那模仿的时代,走入自动自发、自主自得的境域。
有无相通是经济原则,我并非恶意地鼓吹排外思想,凡事总有得失。前几年,颁布戊申诏书时,很多人都把它误解为极端不合理的消极主义,将奖励国产的宣传看做极端的消极主义、排外主义,许多人都感到迷惑,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大的损失。
有无相通是数千年前就已被公认的经济上的原则,违反这个大原则,是不可能谋求经济发展的。以一县的情形来讲,比如说佐渡县得金,越后县产米。就一个地区而论,台湾出砂糖,日本关东产丝。进一步把这个道理扩大到国际间来验证,美国的小麦、印度的棉花,都因地域的不同而产品互异。我们食用他们的面粉,购买他们的棉花,然后,卖出我们的生丝、棉纱。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要生产适合我国人民使用的产品,不要过度购买不适合国人之物。这个原则千万不可弄错。
其次,我们有必要设置奖励会。光有奖励的呼声是没有什么效益的。但是,由于采取了组织的形式,所以,为了贯彻其目的,就一定要着手办实际的事业,以示范天下。目前除了发行会报之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决定。今后应该照规则书所说的,从事国产工商业调查研究,举办产品评比会、演讲会;好好布置一下商品陈列场,办理一般的疑难解答,拟定出口奖励办法等。我认为,其中研究所的设立、产业上的咨询、市场或产品的介绍、试验分析、接受证明的委托等方面,都对国家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裨益。事业的成败决定于每一个人的双肩,所以都必须为这个会的发展和利益而出力。
最后,我想向当局者进上一言。奖励固然应该大力去做,但是,如果进行得不合理,或找错奖励对象,也会产生负效果的。亲切的做法,反而产生不亲切的结果,保护之心却变成干涉、束缚之实。因此,我希望在从事商品试验和介绍之际,一定要抛弃私利私情,一心为公,切不要忘了公平与亲切的原则。再者,那些想利用日本产品风靡的形势,粗制滥造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欺骗善良的国民,以中饱私囊的商人不可说没有。如若都这样,就会大大阻碍本国产品的发展,大家必须相互警戒,以防止不法之徒的出现。
效率增进法
一提到效率问题,特别是我个人,始终感到非常惭愧,大家一定也会存在这样的感觉吧!如果不注意而让效率恶化到极端的地步,它就会浪费时间,所以,我总觉得,事情的进度必须加以注意。一旦过于疏忽,效率就很差了。效率低下这话似乎是以工人为对象的用语。事实上,不只对工人而言,即使是处理普通事务的人,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既定的时间,而把事情毫无延误地完成,也就是说,不用更多的人,也能做出很多工作,这就是效率提高了。对其他特定事务亦然。
我这么想,日本的诸君如何呢?可能只是我自己不得其法,但各位是不是真能实现均衡的效率呢?一日工作几小时,在这一工作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是不是真能做到完全像时钟的刻度一样呢?当然,事实上是不能的。有时候用了许多不必要的冗员,有时候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花了三倍的时间,这都不是正确的用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