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处世与信条(第2页)
人人平等
用人的人常说要考察部属的才能,量才适用,以做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可是,这是一件对谁来说,都觉得十分困难的事。更进一步说,虽然有心要做到使人才适得其所,但在安置人才的时候,往往会牵涉到私心和权谋。如要扩张自己的权势,一定要将合适的人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这样才能一步步、一段段地逐渐扶植起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如此这般,有朝一日终可形成一派的权势,无论在政界、实业界还是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能施展其霸主的威风。但此种做法,绝非是我想效法的。
通览日本的历史,德川家康对人才的巧妙安排以扩张其权势的技巧,还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他为了加强居城江户的警备,在箱根设立关卡;用大久保相模守来把守小田原,以控制箱根之关隘;以水户家抑东国之门户,以尾州家扼守东海要冲,以纪州家守卫畿内的后方,最后又将井伊扫部头安置在彦根,以便压制平安王城等。这样,他在日本国内所有要冲都配置了重臣心腹去把守,如此一来,德川三百年的霸业也就如此巧妙地建立起来了。
在对人才和位置作适合的配置上,我很想仿效家康的智能,也不断地用心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然在目的上,我却无意模仿家康。我涩泽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我的真心来对待与我共处的人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利用这些功夫来构建自己的势力。我的夙愿只是想使人才能够适得其所而已。
如果人才能够适得其所,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的话,这是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之道,也是我涩泽对国家、社会贡献的途径。我就是根据这个信念来对人处世的。如果以权谋污辱他人,或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加以利用,那样有罪的事情我是绝对不做的。
我认为每个人活动的天地都应该是自由的。如感到跟涩泽做事舞台太狭小的话,那就可以立即离开,自由自在地去开拓自己海阔天空的大舞台,我也衷心希望人们能发挥特长。只因为我有一技之长,有人自愿屈就为我做事,但我从没有看轻他们。他们只是不及我有一技之长罢了。人与人之间必须平等,务求有节、有礼的平等。人以德对我,我也以德待人。毕竟人在这世上是要相互支持的,所以大家彼此不骄不侮,彼此兼容忍让。
争与不争
世上有人反对与人相争,他们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争总是不好。更有甚者说:“若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送上。”那与人相争对处世为人究竟是有利还是无利?这种实际问题,答案因人而异,既有人认为不能排斥与人相争,也有人认为那是要绝对排斥的。我认为,与人相争不仅不应该绝对加以排斥,而且在为人处世上还是非常必要。我也听到有人批评我做人过于圆滑,其实我虽能避免无谓的斗争,但也不是把绝对避开争执作为处世的唯一方针。
《孟子·告子下》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诚然,一个国家要想健全发展,则无论在工商业、学术、科技还是外交等领域,都必须常常保持与外国竞争且抱非胜不可的信念。
其实,不仅仅是国家,个人处世也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常保持与周围的敌人竞争且抱有非胜不可的斗志,那他是绝不会有所进步发展的。
辅导晚辈的前辈,可以分为两种人。—种是,无论如何对晚辈都极温和亲切,决不责备或苛求,无微不至地鼓励、提携晚辈,绝对不以晚辈为敌。无论晚辈有什么缺点或失误,他们都与晚辈站在同一阵线,心平气和地去引导,自始至终尽心尽力地庇护晚辈成长。当然,晚辈对这种前辈是非常信赖的,像对慈母一般地敬爱这种前辈。但是,如此对待晚辈,对晚辈果真有利吗?我想这值得商榷。
另一种前辈则正好与此相反,他们视晚辈如敌人,专找晚辈的茬儿,并以此为乐。晚辈稍有差池,他们就大发雷霆,严加申斥,将晚辈骂得体无完肤;一有失策,则将其打入冷宫,对晚辈极其苛刻。态度如此严厉的前辈,往往会遭来晚辈的怨恨,在晚辈中当然非常不受欢迎。但是,这样的前辈对晚辈果真没有益处吗?这一点,请青年子弟们好好思考一下。
无论晚辈有什么缺点,即便是失误,也始终给予庇护的前辈,其心地之亲切与诚恳,当然是难能可贵,令人感激。但是,如果只有这样的前辈,晚辈的奋发精神必定会受到影响。假使失策也能得到宽恕,有的人就会认为无论什么失误都没关系,前辈总会解救我的。这样,晚辈不必担心做错事,缺乏谨慎的态度,就会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做起事来轻佻急躁。最终,晚辈的奋发精神也就钝化。
相反,如果在稍有过失便大声苛责,专找晚辈茬儿的前辈带领下工作,晚辈一点儿也不敢掉以轻心,一举一动都非常谨慎,唯恐留下把柄,因而自然注重品行,不敢有丝毫的怠惰。这样严厉的态度,能使晚辈加强自我管束,使他养成更扎实、更稳健的工作态度。
如果你遇到的是专以找晚辈茬儿为乐的前辈,他不但会指责你的缺点、错误,甚至还会牵连到你的亲人,连像“自你老爸以来就没好种”那样的话也会骂出口。在这样的前辈下面工作,晚辈的失败、错误,不单是他自己无颜面对,就连父母也要受辱,故而晚辈们怎可随随便便不努力奋发?
大丈夫的试金石
什么才是真正的逆境呢?这世上平常应保持平和顺利,但就像水上有波、空中有风,平静如水的国家、社会有时也会发生革命或变乱。如果把这与平静无漪的时代相比,那显然应该算是逆境。人生如逢如此变动的时代,无奈地卷入旋涡之中成为不幸者,这就是真正的逆境了吗?就此定义的话,那我也是从逆境中过来的一个。
我出生在明治维新前后,正是日本社会最动**不安的时代,后来又遭遇了种种变革而一直到了今天。回顾起来,维新时代正值社会变化,无论是才能出众者,还是勤奋上进之人,也许你会意外地横遭灾祸,或是突然时来运转,都未可知。
最初,我因主张尊王讨幕,攘夷锁港而东奔西走。不久后却成为一桥家的家臣,变成幕府的臣下。后来又随从德川大将军之弟民部公子去到法国。回日本之后,幕府已经垮台,变成王政。在此变动期间,可能是由于我的才能不够,我自认已尽一己之力去奋斗,不会有什么不足之处。然而,面对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革新来说,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无能为力,就这样陷入了逆境。
当时在逆境中所遭遇的种种困苦,如今想来犹历历在目。那时历尽艰难的不只我一人,很多人都与我有着同样的境遇。毕竟在社会发生大变乱的时期,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过,大波澜虽不常有,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人生中的小波澜是难免的。人世间不可能完全没有逆境。只是,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要好好探讨其由来,看看它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逆境,然后再拟定相应的对策。
自然的逆境是大丈夫的试金石。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凡人如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我想,只怕也没有人知道这种秘诀吧。然而依我当时身处逆境时得到的经验,加上道理上的思考,我想,无论什么人,在面对自然的逆境时,首先他应该觉悟这是自己的本分(即认命),这是唯一的对策。
人要知足。逆境虽然令人难过,但无论你如何焦虑,也只是无可奈何。所以,如果你认为这是天命,那无论多么艰难,你也能心平气和了。相反的,如果将这种逆境都解释成人为的,认为能够用人力将它挽回,那就可能徒增苦恼,徒劳无功,最终反为逆境所累,再也无心探究将来的对策了。
因此,当人身处自然的逆境时,最好是先安于天命,慢慢等待命运的到来,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上进,才是上策。反之,如果陷入的是人为的逆境时,那又应该怎么办呢?因这种逆境大多数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除了好好地自我反省,切实改正过失之外,别无他途。
其实,人世间的事因自动自发而有所成者居多,如果自己奋力想做一些事情,大抵都能如愿以偿。然而,许多人自己不积极地去开拓幸福的命运,反而自找麻烦,陷入困窘的逆境。如果你这样做,要想身处顺境,过着幸福的生活,恐怕是不可能的。
蟹穴主义
我的处世方针,一直到今天,始终都是以忠恕为原则。古往今来,宗教家、道德家中硕学鸿儒辈出,他们传道立法,最终都是以修身之道为本。
修身之道,复杂说来,不容易明白,但简单说来,就是指身边的一些事,像举筷时的一举一动都蕴涵其中。本此意旨,我待人接物皆以诚意为本。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这些都是有关为人处世、做事修身之道。此外,关于享礼、聘招、衣饰、起居之事,孔子也有谆谆的教导,乃至饮食方面也有这样的教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些都是极浅显的例子,但道德与伦理就恰恰包含在这些事物中。
要能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其次便要做到认识自己。有的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非分之想。他们只知勇往直前,而不知守本分,一味地猛进往往导致失败。螃蟹挖的穴一定按照自己外壳的尺寸,不大不小。我也是秉持安分量力的这种态度,始终固守我涩泽的本分。
孔子说,“进吾进也”,“止吾止也”,“退吾退也”。实际上,人的出入进退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为求安于本分,而舍掉进取的气魄,那就会一无所成。抱着业不成至死不还,或但求大功不计小过,或所谓男子汉大丈夫,一旦下决心,便义无反顾、孤注一掷去完成等等,也并不是让人忘却自己的本分。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最好在安于本分的情况下进取。
青年人最应注意的喜怒哀乐。其实,不仅是青年,大凡人在处世方面犯错,主要原因都是由于不能控制七情的发作。孔子所说的“《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就是教诲我们要调节喜怒哀乐。我辈有时也会饮酒取乐,但要以不**不伤为限。总的说来,我的态度就是诚心诚意,对任何事物一概以诚待之。
得意之时与失意之时
大凡人的灾祸多萌生于得意时期,因为得意之时,谁都有忘形的倾向,而祸害就趁机由此缺口侵入。所以人生在世当留心,得意之时不可松懈,失意之时不可气馁,保持一颗平常心,按照常理去为人处世,走完人生之路,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大小事物,应一一加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的人在得意时,其思想就全然相反,像所说的“小事一桩”那样,对小事抱有轻蔑、不在意的态度。所以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如果不能对大、小事以细密的作风处之,就容易陷入意想不到的过失。
事情固有大小之分,但不能仅从表面上观察,轻率地加以判断。有小事反成大事,亦有大事意外化作小事的情况。所以,凡事不分大小,事先要充分考虑其性质,而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旦遇到大事要处理时,首先考虑事情要如何做才算合乎道理。接着考虑用这种合乎道理的方法去做,对国家和社会是否有利。然后再想想,这样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如此思考后,虽自己无利可图,但它既合乎道理,又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我会断然舍弃小,遵循道理行事。如此考查探究是非得失,有理无理,然后再着手去做,这才适宜。
在思考这一点上,必须细致周密。不能一看合乎道理就去遵循,或认为有违公益就迅速放弃。有些事看起来似乎合理,但也应该再从各个角度加以观察思考,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同样的,有些事表面看来好像是违反公益的,但日后会对社会有利,也未可知。
一言以蔽之,仓促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有理无理是不可取的。万一处置失当,一片苦心将全部泡汤。对于小事,人们往往不假思索随意决定,这非常不妥。既称为小事,表面看来自然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大家轻视。但是,就是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大事。
有些小事是转瞬即逝的,但有些小事却是大事的端倪。原以为是芝麻小事,没想到却在日后惹出大的问题来。有人以细微之事渐次作恶,最终变成坏人;也有人由小善做起,最后变成一个大好人。有些最初以为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步步演进,结果酿成大弊端;而有些小事最终带来一身一家之幸福。这都是积小成大使然。
对人不亲切或我行我素,也是由小而大,逐渐演变的。日积月累,政治家会使政治腐败,实业家会使业绩不振,教育家会误人子弟。所以,小事未必就真的小。社会中无所谓大小事之分,要把事情分大小,重此轻彼,在我看来,究竟不是君子之道。所以,凡事均应以相同的态度去思考,去处理。
古人云,“名成穷苦日,事败得意时”,诚为真理。人在处于困难中时,会用担当大事那样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故大多可成名。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成功的人,一定都有“咬紧牙关,渡过难关”或“超拔苦痛”那样的经历。这就是遇到困难时,全力以赴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