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精神分析纲要1(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精神分析纲要》是弗洛伊德逝世前写作的最后一部著作。作为一部透彻和简明的杰作,它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既是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一般读者的指南,也是毕生科学研究和实验所得出的理论原则的总结。

弗洛伊德在《序言》中写到,本书的目的是“汇总精神分析的原则,并像教义那样以最简洁的形式和最明确的术语加以陈述”。该目的出色地达到了。本书的三个部分——心灵及其活动、实践任务、理论成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文本,适合于所有那些想要了解弗洛伊德的毕生工作及其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的人。

序言

这部要论性著作的目的在于汇总精神分析的原则,并像教义那样以最简洁的形式和最明确的术语加以陈述。它很自然地不打算迫使信仰或强求信服。

精神分析的教学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和经验之上的,只有那些在自己和他人身上重复了此类观察的人,才会对精神分析做出自己的评断。

(第一部分)心灵及其活动

一、精神结构

精神分析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设想,对该设想的讨论虽然可以留给哲学的思考,但对它的证明却取决于其结果。

对我们所称的精神(或心理生活),我们知道两类事情:第一是精神的躯体器官和活动场所——脑(或神经系统);第二是我们的意识活动,意识活动是直接的事实,任何描述都无法对其做出进一步的说明。我们对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还一无所知,事实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我们的知识的这两个终结点之间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如果直接联系是存在的,那它至多会提供意识过程的精确定位,而不会有助于我们对意识过程的理解。

从我们的知识的这两个终点或者起点出发,我们有两个假设。第一是关于定位。我们假定心理生活是某个结构的功能,我们认为,这个结构的特点是占有空间并由几个部分所构成——也即我们将其想象为类似于一架望远镜或显微镜等等。尽管在相同的方向上早有某些尝试,但一以贯之地运用这样的概念是科学的创新。

我们通过研究人类个体的发展,得出了关于这个精神结构的知识。我们把其中最古老的部分称之为本我(id)。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本能源出于肉体组织,并以我们未知的形式在这里[在本我中]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现。

在我们周围的外部现实世界的影响下,本我的一部分经历了特别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个专门的组织,它源于本我的表层,配备了接受刺激的器官,并配备了免受刺激损害的活动程序。这一特殊组织从此便成为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我们把心灵的这一区域称之为自我(ego)。

自我的基本特征有如下述。由于在感知觉和肌肉活动之间预先建立了联结,自我具有自己控制的随意运动。它的任务是自我保存。就外部的事件而言,自我履行自我保存的任务,是通过意识到刺激,通过贮存有关刺激的经验(在记忆中),通过避免过度强烈的刺激(经由逃避),通过接触适宜刺激(经由适应),和最后通过学会有效的改造外部世界,使之利于自己(经由活动)。就内部的事件而言,与本我相关联,自我履行自我保存的任务,是通过取得对本能愿望的控制,通过决定是否允许本能愿望得到满足,通过延缓那种满足,直到外部世界中具备了有利时机实现,否则干脆压抑本能欲望的兴奋。自我的活动是由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的考虑引发的,不管这些紧张是自发的,还是带进来的。这些紧张的出现一般被感觉为不快乐,而它们的减弱则被感觉为快乐。可是,很可能被感觉为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这个紧张的绝对强度,而是其某种变化节奏。自我力求快乐,并设法避免不快乐。预期或预见到不快乐的增长,会伴有焦虑的出现。无论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内部,不快乐增长的时刻都会被当作危险。自我常常放弃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结,退缩到睡眠状态,在此状态中,自我对它的组织做出广泛的改变。从睡眠状态可推断出,这一组织就在于精神能量的特殊分布。

在漫长的童年期,成长着的人依赖他的父母而生活,使父母的影响得到延伸的特殊作用在自我中形成,并作为沉淀物留存下来,这被称之为超我(super—ego)。就此而言,超我是由自我分化而出,或者与自我相对立,构成了自我必须关注的第三种力量。

自我的活动在于同时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于能够相互协调它们的要求。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具体联系,当其被追溯到儿童对父母的态度时,就十分易于理解。自然,继续发挥其作用的父母的影响,不仅包含着父母实际的人格,而且也包含着通过这些人格而世代相传的家庭、种族和国家的传统,和这些人格所体现的直接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像教师和公众生活中被视为社会理想的典范等,会作为他的父母的后来继任者和替代者,以同样的方式塑造超我。人们会了解到,虽然本我和超我有着基本的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点:二者都体现着过去的影响——本我体现着遗传的影响,超我基本上体现着所承继的前人的影响——而自我则主要受个体自己的经验,即受偶然的和当下的事件的支配。

对该精神结构的这一概要的描绘,可以假定也同样适用于心理上与人相类同的高等动物。与人一样,超我的出现必须假定为存在着童年期的长期依赖。自我和本我的区分是个不可避免的设定。动物心理学还没有涉及此处提到的有趣问题。

二、本能的理论

本我的动力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而依赖焦虑来维持生存或防止危险并不是本我的目的,那是自我的任务。自我的职能在于去寻求最有利和最少危险的方法,从而既能获得满足,又考虑到外部世界的要求。超我可以带来新的需要,并使之处于优先的地位,但它的主要作用一直是限制满足。

我们假定,在本我的需要所引起的紧张背后存在着的力就是本能。本能体现着作用于心灵的肉体欲求。本能虽是所有活动的终极原因,但其本质具有守恒性,有机体不论达到什么状态,均产生一种趋向,即那种状态一经消除,就会重新建立起来。从而,有可能识别出一群数目未定的本能,事实上在平常的实践中已经这样做了。可是,对我们来说,重要的问题在于,从所有这些大量的本能追溯到几个基本的本能是否是可行的。我们发现,本能能够改变其目标(通过移置作用);我们同时也发现,本能能够相互取代——一个本能的能量会传递给另一个。这后一过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不决之后,我们才毅然假定,只存在有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欲本能和破坏本能(自我保存本能和种族保存本能相对,自我爱和对象爱相对,它们都属于爱欲本能)。爱欲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地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极力地维护它们——简而言之,是亲和。相反,破坏本能的目标是取消联结,故而带来毁灭。就破坏本能来说,我们可以设想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勃勃生机变成无机状态。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死的本能。如果我们假定,生物的出现晚于并且产生于无生物,那死的本能就适合于我们据此提出的准则,即本能趋向于重返更早时的状态,就爱欲(或爱的本能)来说,我们便不能应用这个准则。要效仿的话,则应该先假定,生物体曾经是统一体,后来被分离了,而现在力求重新联合。

在生物性功能方面,这两种基本的本能或者相互排斥,或者彼此结合。这样,吃的活动就是对对象的一种破坏,而破坏的最终目的是吸收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攻击活动,而攻击是为了最亲密的结合。两种基本本能共存和相互对抗的活动,造成了全部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与我们这两种本能相类似的是超出了生物界的一对相对抗的力量——吸引和排斥——它们统辖着无机界。

本能之间融合比例的变更有着最为确实的效果。性侵犯的过剩会使一个情人成为一个性谋杀者,而侵犯因素的锐减则会使他害羞或软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