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章 爱美篇(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峨髻

这种发髻梳出来的高度,至少也得有30厘米左右,差不多有一尺高。把头发梳得这么高,倒是个增加身高的好办法。所以峨髻在当时又叫作高髻,特别受唐朝美女们欢迎。

我一直在想,这么高的发髻,她们除了朝里面塞假发以外,到底是用什么来支撑这么高的头发而屹立不倒呢?所以,在大唐,梳头绝对是门学问,光这么多复杂的发式,估计不上个美容美发的培训班,是很难学会这门手艺的。更何况,一会儿盘一会儿编,一会儿还要翻转,一会儿又要似坠非坠。所以如果你真的在大唐,想要漂漂亮亮地出门去,那就一定要舍得睡懒觉的幸福感,估计光这头发你就得折腾好一阵子,就更不用说你还得化个能让人过目不忘的个性妆了。

大唐女子的“时世妆”

在没有仔细为大家介绍唐朝女子那些美丽而独特的妆容以前,先给大家念首诗: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从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这诗里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大唐美女,清早起来,掀开帷帐,坐在化妆镜前,先对着镜子照一照那张比花还要娇美动人的脸,然后懒洋洋地拿起粉扑,一重一重地傅粉。注意,大唐女子傅粉的面积可不只是脸部,这一点非常值得现在的某些美女们学习。我总是能在地铁上见到那些脸上被抹得白如面粉,脖子却又青又黑的美女。他们应该学学人家大唐美女,傅粉要从面部一直傅到脖颈,再到酥胸(虽然我承认这的确是浪费了点)。

傅粉以后是施朱,也就是抹胭脂。唐朝美女的胭脂抹得可谓五花八门,她们会根据不同的妆面,有的抹在两颊,有的抹得满面都是,还有的抹在眼角。一会儿你们就会看到大唐女子那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妆面啦。

胭脂涂好以后,这位美女要修饰她的眉毛啦。唐朝美女画眉用的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叫作黛。注意,这位美女在画青黛以前,是要把自己的眉毛全部剔掉的。她的眉毛要画成什么样呢?唐代的眉形那可多了去了,什么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拂云眉……多达十来种,但最流行的还是长眉毛,长长的像柳叶一样,“芙蓉如面柳如眉”嘛。

除了傅粉、涂红、画眉毛以外,诗里面的这位唐朝美女还有一个“施圆靥”的动作,这个需要重点解释一下。唐朝美女化妆,比现代人多了一个程序,就是要在嘴角两面点上红、黄的斑点,形状有的像月亮,有的像钱币,但无论哪种样式,点在嘴角都显得那么妩媚动人。

这首诗是元稹的《恨妆成》,他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大唐美女化妆的全过程。那么,唐朝女人化好的妆容是什么样子呢?一起来欣赏下吧。

晓霞妆

晓霞妆的原创人不在唐代,而在三国时期,是魏文帝曹丕的妃子,名叫薛灵芸。薛美女心灵手巧,很受曹丕的宠爱。有一天傍晚,她来看曹丕,一不小心撞到了屏风上,脸上出现了一道微红的淤血,衬着美人雪白的面颊,像是霞光一样好看。曹丕一见,喜欢得不得了。从此,这道淤血一样的妆容就在宫里流行开了。宫女们模仿薛美人脸上的瘀伤,用胭脂在脸上斜斜地画一道,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晓霞妆”。

晓霞妆虽然起于三国,却在唐朝才开始大行其道。唐朝美女的化妆技术精湛,把这个由瘀伤演化而来的妆面化得有了更加逼真的效果,从太阳穴以下,慢慢地洇染成血一样的感觉,很像今天流行的“伤痕妆”。

落梅妆

落梅妆的始创人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公主。这位公主非常喜爱梅花,有一天赏梅赏得累了,就躺在殿前休息。结果一朵梅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正好落在了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一处淡红色的梅花形印迹。公主醒来以后,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印迹简直为公主本就美丽的面容又增色不少,公主自然高兴,于是后来在化妆的时候,就特意在前额加上一朵小梅花。从此,这“落梅妆”便开始流行起来了。

到了唐朝,落梅妆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不仅材质五花八门,样子也是花草鱼虫无所不有,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花钿妆”。

泪妆

要说泪妆,就得先说说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有一首诗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至尊。”虢国夫人经常素面朝天地就骑着马入宫去见天子了,这也因为人家有资本,和她妹妹一样天生丽质,所以对于其他人的浓妆抹,虢国夫人压根看不在眼里,只在脸上施些素粉就出门了。

这种妆容与当时浓妆艳丽的女人站在一起,自然显得苍白,给一种情绪低落甚至有些哀伤的感觉,这大约就是“泪妆”这个名字由来。不过,这种妆容看起来楚楚可怜,另有一番动人的效果,所以一度很是盛行,就连杨玉环也喜欢化这种妆。

酒晕妆

这个妆面从字义上大概就能知道它的样子了,没错,看起来就喝醉了酒一样,在脸上有一片红红的酒晕,很惹人怜爱。

这种妆容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即使是今天,也并不落伍。并且根据胭脂所用的浓淡,又分桃花妆与飞霞妆,桃花妆较酒晕妆要淡些,而飞霞妆则如红霞一般,是很艳丽的一种妆容。

时世妆

白居易有一首诗,诗名就叫《时世妆》,他在诗里描写这种妆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对于这种妆面是什么样子的,老白似乎说得非常明白了。不用脂不施粉,黑嘴唇,八字眉——所以老白说“妆成尽似含悲啼”,实在是不怎么好看。这种时尚之风前卫到即使是今天的女孩子估计也很难接受,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创意,值得化妆界的后人们好好研究学习。

血晕妆

如果说“时世妆”里的黑嘴唇、八字眉已经算是唐代女性够大胆、够任性的一种妆容的话,那么血晕妆简直就是近乎疯狂了。“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先把眉毛剃光,用红色或紫色在双眼上下画出三四条弧纹,完全是一副遭受家庭暴力的样子。这大约可以算是大唐女人在化妆术上寻奇求异、变化无常的巅峰之作了。

现在的你纵然再有创意,再喜爱玩新奇,你有胆子化血晕妆出门逛街吗?但大唐的女人们敢。她们玩时尚也真是玩得登峰造极了。

谁还没几样拿得出手的首饰?

如果你以为,头发梳过了,妆也化好了,大唐美女就可以出门了,那你可就想错了。大唐美女都是慢性子,在装扮自己这件事情上,她们是绝不会马虎的,总得再选几样合适的首饰戴上才出门吧。

“去把我的百宝箱抱来吧!”

现在,我们挑几样发饰来看一看吧。

簪钗

在发饰里,听得最多的就是簪和钗,它们都是别在发髻间的一种装饰。但是有没有人知道,发簪与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我们就在大唐美女的百宝箱里,分别取一支簪和一支钗来看一看吧。

从外形上看,簪只有一股,而钗却是两股。简单地说,簪就像一根筷子,而钗却像一把叉子。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里的那一句:“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来。钗之所以被做成两股的形状,大约真是与爱情有关的。古时候女子常把钗作为信物,转赠给自己的心上人,但送的却不是整只钗,而是把两股钗一分为二,一股赠对方,另一股自己留着。这叫作“分钗”,是很古典也很具有美感的一种赠别方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