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饮食篇(第3页)
没错,分食制不是西方人发明的,咱们中国自打一开始就一直实行的是小食案的分食制。什么时候发展成一大桌子的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大餐呢?是从唐朝那会儿开始的。
这话说起来,咱们又得提起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唐的“外国人”,中国人民有着非常强烈的包容性与极强的学习能力,好像今天的我们跟着西方人一起过圣诞一样,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咱们从唐朝那会儿就显得十分卓越。
就拿这个吃饭来说吧,像我刚才说的,古人一开始其实都是盘腿坐着吃饭的,但是后来,突然传进来了一种叫“床”的东西,这东西好,可以坐着,腿不再那么酸困了,这一下,就把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给改变了。
但这个“床”和咱们现在的“床”可不一样,现在我们说的“床”都是睡觉用的,而唐朝的“床”,大部分是用来当坐具的。其中一种叫“胡床”,是游牧民族常随身携带的一种坐具;还有一种叫“绳床”,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坐的椅子了。
绳床是西方人的坐具,高脚,带靠背,人可以坐上去,把两条彻底解放出来。这种新式的坐具随着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在唐朝候开始流行,应运而生的是桌子,不过那个时候还叫作“板足案”。
无论是绳床还是板足案,总之它们的出现开始让大唐人民舒展胳膊腿,兴高采烈地围坐在一起大吃大喝起来了。他们吃的内容可丰富多彩,娶老婆生孩子要吃,发财中举要吃,买屋置地也要吃,就连散个步踏个青,他们也要吃,总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作为唐人开席设宴大吃特吃的理由的。
瞧,柳丝刚刚发了嫩绿的芽,曲江池畔的早莺才开始唱着春曲时候,大唐最美的季节就来到了。这美景里不仅有花,还有比花更的大唐女人。老杜说“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些丽人可都是攒足了一年的精神,这个时候纷纷摊了血本地跑出来,个个比着谁的裙子款式更新颖,谁的簪花更漂亮。她们把这叫“花”。斗花斗累了,找一块空地,四周插上竹竿,然后褪下裙子—你当她们要做什么?别想歪了,大唐的女人们会玩着呢。她们把裙搭在竹竿上,撑起一个临时的帐篷,就在帐篷里摆起酒宴来了。所这个酒宴就有了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叫裙幄宴。
裙幄宴是一个纯粹女人的宴席,不过在唐代,像这样的宴席并太多,多数的宴席还是以男人为主的,女人只是宴席上的一个点缀尤其是当有几个文人墨客添了点风雅的时候,如果再有几个长得好看的小娘子在旁边,那这酒宴就办得更有些雅趣了。刘禹锡有一首诗的是:“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波神仙妓,岸傍桃李蹊。水嬉如鹭振,歌响杂莺啼……”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宴会,宴会的地点不是在酒店里,而是在船上。这在当时叫船宴,是独领**的文人们最喜欢的一种宴会形式,有佳肴,有美女,有诗词,有水,有船,有情调。这种宴会,肚子里一般没喝过多少年墨水的人可是不敢轻易参加的。
说起文人的宴会,我就突然想到曲江池了。当年唐朝那会儿,这里文人的宴会那可是办得别开生面呀。来参加宴会的多是科考的书生,好像咱们现在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一样,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前两天我在曲江见到有一座状元楼,说是每年高考一结束,总是有不少的毕业生在这儿要么办拜师宴,要么搞同学会,生意红火得不得了。不过据我所知,无论拜师宴还是同学会,多数都是这些学生自己或者家长掏腰包。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要搁在唐朝那会儿,这科举考生们的宴席,可都是皇上出钱的。
唐朝皇帝出钱给科举的书生们办宴席,一开始呢,其实多少是有些慰藉的意思,因为来参加宴会的,都是些落榜的书生。皇帝的意思大概是,看你们也一路辛苦地跑来了,却没争上个功名,来,给你们办一桌,吃完喝完以后,回家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宴席的味道突然拐了一百八十度的弯,变成了给中榜的进士们庆贺的喜宴了。每年的三月份,曲江池畔热闹非凡,新科进士盛装出席,一面接受人们的祝贺,一面踌躇满志地憧憬着未来。他们在曲江池边的杏园里饮酒作诗,畅谈理想,感觉人生自此已是巅峰。兴致来了,还豪情壮志地跑到大雁塔底下题个诗留个字啥的,纪念他这一人生最快意的时刻。
曲江宴是皇帝出钱办的,这种宴席的机会毕竟一年不会有几次,更多的宴会其实还是大唐人民自己办的,庆生、婚丧、升官、发财,总有一个由头,是可以令大唐人民欢天喜地吃一顿的,而这些宴席里,最有名的就是“烧尾宴”。
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难道来吃这种宴席的人都要用火烧尾巴骨?不不,可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会吓到很多对这种宴席垂涎三尺的人——比方说我,就特别向往能吃一顿烧尾宴。
相传鲤鱼跳龙门以后,天上的天火会把鲤鱼的尾巴烧掉,然后鲤鱼就变成龙了。瞧,这下知道了,这烧尾宴其实就是取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那些登科的士子们“鱼跃龙门”以后举办的一种喜庆的宴会,拜谢老师,相邀好友共同来庆贺的。
韦巨源是唐中宗李显时的一个官员,因为表现良好,被提升做尚书,为了答谢龙恩,这位新任的韦尚书,下了血本在家里大摆酒宴招待皇帝,这也叫作烧尾宴,因为升官了嘛。这场宴席当时到底有多少道菜现在咱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仅被记录下来的就有五十八种,冷的,热的,干的,汤的,烧的,烤的,炸的,煮的,各位要是不怕被馋到,我就学着相声《报菜名》的样子,给各位来个贯口:
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贵妃红、婆罗门轻高面、御黄王母饭、七返糕、金铃炙、光明虾炙、通花软牛肠、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同心生结脯、冷蟾儿羹、金银夹花平截、火焰盏口、水晶龙凤糕、双拌方破饼……
哎呦,我的天哪,说得我气都快要接不上来了,可好像一半还没有说到呢。
烧尾宴的菜品之多,款式之惊人都是史上少有的。据说有一道菜叫雪婴儿,是用小青蛙裹了面,经油锅里轻轻一炸,捞出来就跟一个雪白粉嫩的婴儿似的;还有什么凤凰胎,是取母鸡肚子里还没有生下来的蛋,与鱼白一起生拌着吃的;遍地锦装鳖,用羊脂和鸭蛋黄做成锦缎般华丽的浇头,浇在甲鱼的身上做成的。除了这些能吃的,还有能看的,比方有一道素蒸音声部,是用面做成的七十二个吹拉弹唱的小人,要么彩袖殷勤捧玉钟,要么低眉信手续续弹,一个个活灵活现,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宫廷乐舞表演。
不过你要是现在问我,这烧尾宴在哪儿还能吃得到,那可真是为难我了,这样的腐败风莫说是现在,就是唐朝那会儿,也是不敢这么吃下去的,短短不过二十年,到了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就被强行禁止了。
第二节这里不只有酒,还有故事
前面我们提到了唐朝的宴席,那接下来就一定得要提到酒,因为咱中国人不是总说“无酒不成席”嘛。
但唐朝人的酒宴可跟咱们现在不一样,如果你以为唐朝人在席上喝酒,也是拎上两瓶五粮液,再拿分酒器分了,来一个“感情深一口闷”,或者“领导干了我随意”,那你可就想得太简单了。
唐朝人喝酒特别有讲究,氛围、情调、礼节、规矩,这里面的道道深着呢,包括喝酒的酒具,那都不是随随便便拿个杯子来用的。不信,就跟我一起去瞧瞧吧。
有酒,还得有个好杯子
从哪儿说起呢?
当然得从李白说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酒仙”呐。他有一首诗,“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咱先不管他这一首诗里所说的“一日须倾三百杯”到底能把人喝成个啥样子,咱还是先来说说他诗里面的“鸬鹚杓”“鹦鹉杯”究竟是个啥。
“杯”不用说,一定是喝酒的杯子。那么“杓”是什么呢?这就得先从唐朝人喝酒的习惯说起了。
唐朝人喝酒不像咱们现在,拿起酒瓶,把酒朝杯子里一倒,仰起脖子就喝下去了。唐朝人喝酒麻烦,得先把酒倒进大酒樽里。等等,啥是“樽”呢?读过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见过这个字,“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焉”“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关于带“樽”的诗句那真是数不胜数。好多人以为樽就是我们现在饮酒的杯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它们同属酒具,但樽却比酒杯大得多,而且中间可以点火用来温酒。自打商周时期人们就有这饮酒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先把酒在樽里温热了,然后用“杓”挹酒喝。所以这个“杓”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勺子。
不过到了唐中叶以后,这种饮酒的方式有了改变,因为这个时候酒壶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酒壶还不叫酒壶,而是叫作“注子”。有盖儿,有嘴儿,还有个手柄。这其实和现在的酒壶还是有区别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酒壶,光秃秃的,很少有带柄的。那么这个柄是什么时候被拿掉的呢?说到这个,其实还有一段小故事。
话说唐文宗时期,宫里的太监太猖狂了,根本不把文宗放眼里,不管大事小情,都还想替文宗拿个主意。文宗也是名有志青年,也想成就一番事业,想独立自主地做一回皇帝,就和一个叫郑注的大臣谋划着想把宦官们全部都杀掉。结果,消息走漏,反被宦官们占了风。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甘露事变”。事变之后,宦官们当然还不能把文宗怎么样,但郑注这样的大臣自然就成了“烈士”。宦们杀了郑注,但依然觉得不解气,他们找了只“注子”(和郑注名)来,去掉手柄挂在梁上,大概是把郑注上吊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后来这只去了手柄的“注子”反倒被人们觉得更好用了,慢慢就开始流行起来了,而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偏提”。偏提使用更方便,配合着酒杯,成了一种新的饮酒习惯。
好了,我们再来说酒杯。
唐朝酒杯兼容了实用、观赏、收藏与馈赠于一体,所以价格往往贵得惊人。
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展出着一件稀世珍宝,它虽然只是一小小的酒杯,但却可以抵得上半个香港。这是一段小故事,据说当香港还没有回归的时候,英国女王来中国访问,瞧见了这只酒杯,爱得不得了,当时就说,只要能把这只酒杯送给他们英国,她愿意半个香港做交换。
当然香港后来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要回来的,而这只稀世珍品现还安然无恙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它的名字叫作“镶金兽首瑙杯”。
这么个极具个性的酒杯,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公元前15世纪腊人的兽首角状杯,也叫作“来通杯”,是用来灌注神酒的。所以在西方,来通杯是被人们当作圣物一样看待的。
大唐是一个万国来朝的大时代,长安就是全世界文化交流的心,而大唐人民则胸怀天下,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文化与文成果。这些外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与长安的本土文化相合,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便是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下的产物。
再来看一只美到让你惊叫的杯子。它也是唐人喝酒的器具,要到现在,估计你只有将它高高供起来瞻仰的份儿,用来喝酒,实在太舍不得了。
这就是水晶八曲长杯,如假包换的水晶杯。水晶有多珍贵我在儿就不多说了,重点我要说这杯子的式样。这式样叫作“曲长杯”,最早出现和流行在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始自公元224年651年灭亡)。这种杯子的特点是长椭圆形的多曲瓣状,不同于我特有的圆形的杯体。尤其这只曲长杯的制作工艺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它的杯壁,薄如蝉翼,厚度只有半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