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 河南之男(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你可知道,醉别的时刻,我已经盼着下次的痛饮。可是下次是什么时候呢?这一次会不会是最后一次?承认吧,其实我们心里都没底。既然如此,那么,手里的这杯且饮尽吧。

絮絮叨叨的,没什么信息量的一首诗,我们读完了,竟忍不住替那俩唐朝的酒蒙子怅然若失。

很多年之后,诗的最后一句被一位叫田震的歌手“抄”走了。

田震的代表作《朋友》里有句歌词这么写: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请干了这杯酒。翻译成唐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送别之所以忧伤,是因为那一刻你已经很清楚地知道,无论此时做什么、说什么,都将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你走之后,相思的忧愁,一定不会放过我。

欣悦的相逢,不舍的送别,然后,必将是漫无止境的想念。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寄南征。

李白一生漂泊,住过无数地方,但别的地方还好,安陆的温柔少女,河南的招摇过市,金陵的月下吴歌,即便是长安,也有过转瞬即逝的高光时刻——只有在山东,是个例外。

李白在山东的时候最寂寞。

李白跟山东的儒生们聊不来,这个不说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据说山东的酒不行。

《庄子》里一句“鲁酒薄而邯郸围”,让鲁酒的恶名至今洗刷不掉。也许是为了恶心一下山东儒生,李白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典故,“鲁酒不可醉”——因为薄。

“鲁酒薄而邯郸围”可能是最早的关于蝴蝶效应的经典案例。梁欲击赵,可是害怕楚干涉,迟迟未攻。此时,鲁献给楚王薄酒,导致楚王大怒攻鲁。于是,趁着楚忙着打鲁的当口,梁围了赵都邯郸。

酒的质量不好而已,居然能让邯郸躺枪。鲁酒薄,邯郸围,说的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故事不止一个版本,我们甚至不知道哪个为真哪个为假,但每个版本里,鲁酒都薄,这一点让人有些心疼山东的酒友们。哪个山东大汉不希望以故乡的酒为荣?但千载之下,“鲁酒薄”三个字,人们乐此不疲地说,絮絮叨叨地聊,愣是忘不掉。

唐人杜牧诗: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这个很过分,竟然把鲁酒跟宋兔放在一起说,试问哪个山东人受得了?

白居易更狠: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人家只是说鲁酒薄,白居易愣是续了“如水”二字,连细节都有了,一下子又薄了一个档次,薄得不要不要的。人家只是说“邯郸围”,到白老师这儿,得,直接拼白刃。

宋朝人没忘记鲁酒,陆游诗:斗酒敢言嫌鲁薄,杯羹聊得学吴酸。

元代也念叨:齐纨肯试千钧弩,鲁酒须浮五石樽。

明朝不曾缺席:鲁酒不可饮,须倾三百杯。

清人不忘初心,一句总结到位:浇愁鲁酒终嫌薄。

唐宋元明清一顿吐槽下来,我们一定会对这个知识点刻骨铭心:鲁酒不行,吴菜不行。其中,“吴酸”只是为了押韵对仗凑数的习惯性用典,而鲁酒应该确实薄。

即便如此,即便我们丝毫不考虑山东朋友的感受,仅仅从对得起良心的角度出发,平心而论的话,那这样的判断应该不会有错:鲁酒即便薄劣到极点,只要猛喝,应该还是能醉的。

写下“一点灯残鲁酒醒”的人就被鲁酒醉过,否则,“醒”字从何谈起?

然而,李白却固执地跟杜甫说:鲁酒不可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强行不醉,如之奈何?

如果鲁酒有人格,那么,在这句诗里,他将平生第一次可以扬眉吐气地向世界宣布,自己是无辜的——仅限在这句诗里。理由是即便鲁酒再厚,李白也会说薄。要知道,并不是每一次喝醉,都与酒无关。

杜诗云:花近高楼伤客心。

报告掌柜,这位客人怪花离楼太近,伤了他的心。我若是掌柜的,一定立刻吩咐家里的粗壮伙计:叉出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