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4(第6页)
(卯)次,结成应。分二:(辰)初,总标;次,别明。
(辰)初,总标。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上科说不应住色布施,恐不得意者,误会但不应住有,故复说此下数科,使知是空有两不住也。
流通本,“一切众生”下多一“故”字。古本皆无之。
“如是”二字,指下文。“为”字读去声,此字要紧。盖名为菩萨者,因其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所为何事乎?为利益一切众生耳。既为利益一切而发心,便应如下文所说者以行布施。何以故?若不布施,与众何益。若不如下文所说,又岂是布施波罗蜜。则少少众生,且不能利益,况一切众生,尚得曰: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乎?此经初所以说“若有我人四相,即非菩萨”也。由此足证一切众生之下,实无“故”字。盖名为菩萨,正以其能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心,若加一“故”字,则菩萨是一事,为利益一切众生又是一事,语意一齐松懈矣。
“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含有二义:
(一)是应如下文所说之离相,行其布施。因离相布施,方能摄受无量无边众生,利益一切也。此与经初所云“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意同。然经初是令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大愿,以离我人等相,此中是令离能施、所施等相,以成就所发利益一切众生之本愿。前后两义,互相助成,缺一不可。
(二)是应以如下所说之法,布施一切众生,令皆得福慧双修,展转利益,皆知离一切诸相,成菩萨成佛。如是布施,是为真实利益。此发心者之本怀,亦佛说之本意也。何以故?一切布施中,法施为最故。此与经初所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入无余涅槃”意同。然经初但令发度众成佛之愿,此中是令实行度众成佛之法施,兼以补发经初“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中未及之义。总之,此总结前文中两大科,皆是就前说之义,加以阐明,令更圆满。故标曰结成也。
菩萨发心,原为自度度他,自他两利。而经初但令度所有一切众生,而不言自度,此处亦但说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言自利者,大有深意。此意前曾说过,然无妨重言以申明之。当知众生之所以成众生,由于执我著相。故发心修行,只应存度他之心,利众之愿,以破其无始来执我著相之病。此正转凡成圣之要门也。故不言自度自利,而自度自利,已在其中。换言之,度他正所以自度,利众正所以自利。佛法妙用,正在于此。一切佛理,皆应如是领会:如但教以一切不住,而其心安忍,如如不动,便因是而成就;但令看破五蕴色身,除贪瞋痴,而色身却因是而康健安乐;但令修出世法,而世间法亦因是而日臻治理。盖多数人能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者可以转凡成圣,中者亦成大仁大智,下者亦是善人君子矣。则书籍所称五帝三皇之盛,不是过也。乃不信者皆以为厌世,信者亦认为与世法无涉,辜负佛恩,莫此为甚。是皆未明佛理之过也。故发大心欲宏扬佛法者,首宜将此义,尽力宣说,彻底阐明。俾大众渐得明了,多入佛门,则化全世界为大同国,化尽法界为极乐邦,亦不难也。愿与诸君共勉之。总而言之,佛法,皆是说这面就有那面,做那面就是成就这面。不但双管齐下,直是面面俱圆。所以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也。所以华严会上,诸大菩萨赞叹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也。
(辰)次,别明。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诸相非诸相,众生非众生,此与前说“我相即是非相”等等,语义正同。今之说此,是令行菩萨道者,应知一切诸相,一切众生,当其有时,便是空时。所谓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应如是空有二边俱离,乃能利益一切众生也。“如来说”者,约性而说也。性本空有同时,而一切诸相,一切众生,皆不离此同体之性,皆是同体之性所现,故莫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之义,前已屡说。然此是般若主要之义,若非彻底明了,一切佛法,便不得明了,所有观门行门,种种修持,便不能得力。故今更详析说之。
当知一切法,莫非因缘聚会时假现有相。所以缘聚则生,缘散便灭。且不必待其灭而后知也。正当聚会现有之时,亦复时起变化,无常无定,可悟其并非坚固结实,实是幻现之假相。此之谓有即是空。而凡夫不明此理者,误认为实,遂致取著有相,随之流转。此轮回之因也。佛眼则见透此点,而知一切法有即是空,故令不可著有也。即复知得一切法所以有种种不同之相者,是随业力而异。因其造业随时变动,故境相亦随而变化无常。然而造如何因,定现如何果。所有境相之好丑苦乐,莫不随其业力之善恶大小而异。业力复杂,现相亦复杂;业力纯净,现相亦纯净,丝毫不爽。此之谓空即是有。而凡夫不明此理者,拨无因果,遂致取著空相,无所不为,此堕落之因也。即不如是,而如小乘之偏空,则又有体无用。佛眼则见透此点,而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故令不可偏空也。
以上甚深微妙道理,非佛开示,谁人能知?若不信佛,如法受持,又谁能明了?因此一切众生,自古至今,多在迷中,造业受苦。故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者,应知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既不著有,亦不著空。如是空有双离,以行六度万行,乃能利益一切众生也。何以故?住相布施,易退道心故。著有是住相,著空亦是住相故。故应空有双离也。更应以此相即非相,生即非生道理,普告一切众生,令皆知修二边双离之因,证寂照同时之果。是为究竟之利益,菩萨应如是布施也。本科开口曰“如来说”者,正是指示发大心者,如是空有双离,以行布施。布施此空有双离之妙法,则自他皆得离相见性,断念证体,同归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议。何以故?是如来说故,其法与如来性德相应故。
“一切诸相”,“一切众生”,有种种义。向来各书,多因文便,拈一二义以说之。若不知其种种义,则只明其当然,而不明其所以然,便恐因所见之书不同,致生抵触。今当荟萃众义,分析而详说之,则闻此一席之话,无异十年读书,想为诸君所愿闻也。此种种义,有常见者,有不常见者,有推而广之者,概括为四条如下。
(一)相者,相状。谓有生之类之相状也。相字,不但指外形之状况言,兼指内心之状况言。有生之类,如经初所言“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是也。无色一类,但无业果色耳,仍有定果所现之微妙色身。为有色界以下,目力所不能见,故曰无色。而佛眼、菩萨法眼、罗汉慧眼,皆能见之。世尊示入涅槃时,无色界天人,泪下如雨。若无色身,云何泪下。如是种种有生之类,其色心相状,差别亦至不一矣,故曰“诸相”。再细别之,每一类中,相状又有种种差别。如外形之肥瘦好丑,内心之善恶智愚。推之,如《行愿品》所言,种种寿量,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则千差万别,何可算计,故曰“一切”也。然而如是一切诸相,在俗眼观之,宛然现有之时,而道眼观之,则知其莫非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变现出种种有生之相耳。除五蕴变现外,实无种种差别之相可得。经中所以言“当下即空”,又曰“生即无生”也。故曰“一切诸相,即是非相”(重读下句,下同。第二条亦同),此明生空之义也。此是约有生之相状,生即无生言,故曰生空。
(二)以第一条所说众生非众生之义,证明诸相非诸相之义。盖若知得五蕴法之本身,是由其他众法之变现,可见五蕴乃是假法。然则由五蕴变现之一切诸相,岂非假法中之假法?其为有即非有也明矣。故曰“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则此两句,亦是明法空义也。若知得一切众生之五蕴色身,皆是四大之所聚合,业力之所执持,清净心中皆无此物,由此可悟约五蕴变现言,固相相不同,而约自性清净心言,则无异无相。然则岂可昧同体之真性,执幻生之众相,分别我人众生耶!故曰“一切众生,则非众生”。则此两句,乃是明生空之义也。合之第一条所说,则相即非相,是正明生空,兼明法空之义;生即非生,是正明法空,兼明生空之义也。
(四)诸相,谓布施之人,所施之物。一切者,人是五蕴和合,物则品类繁多也。一切众生,如前释,谓受施者也。无论施者、施物、受者,莫非因缘聚合,现此幻有,故皆曰非。是之谓三轮体空。轮为运转不息之物,以喻施者、施物、受者,展转利益,不休息也。体空有二义:(一)谓此三,皆是幻有,当体即空。(二)谓此三,相体幻有,而性体空寂。若明当体即空之义,则能不著于相;若明性体空寂之义,则当会归于性。发大心者,能如是以布施,其利益广矣大矣。
总上四释,皆以明“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之义也。上文云“应如是布施”者,盖了得非相非生,则不滞有;了得相即非相,生即非生,则不堕空。不滞有故,虽布施而不住;不堕空故,虽不住而恒施。既二边之不著,复二轮之并运,是为布施波罗蜜。是故菩萨应如是修即相离相之三檀,利益一切无生幻生之众生也。
此科不但释成上来不应住色等布施之义,是空有两不住,兼以回映前文所说诸义,加以阐发而总结之。盖前文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以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故。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今云应如是即相离相以行布施。以如是而行,则自度度他,同见如来,而名诸佛故,故曰“利益一切众生”,当知此语是并施者亦说在内。何以故?施者自己,亦众生之一故。且前文所云“不住相布施”,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云云,亦因是而其义愈明。何以故?前言不住相布施,其下即接明福德。前言无生得度,其语是明其当然。至此,乃一一阐发其所以然矣。盖相即非相,可见本无可住,故不应住;生即非生,可见众生入无余涅槃,只是复其本性,故无得度者耳。总之,得此结成两科之文,前说诸义,一齐圆成矣。故此总结之两科经文,应当铭诸肺腑,朝斯夕斯,勤勤咏味,有大受用在。
观行虽开二门,实则相应相成。试观前观门中,说应、说不应(应离一切相发心,不应住色生心等),此行门中,亦说应、说不应(观文可见,不具引)。前说有住则非,此亦说空有不著(相即非相,生即非生之说,是令体会此义以行布施,而得二边不著也),其语意,处处紧相呼应。何故如是?若有观慧而不实行,则等于空谈;若但实行而无观慧,则等于盲修。二门既相助而后成,所以观、行必须相应也。由是可知,观、行不但不可缺一,亦复不可偏重。且由是可知,观、行两门中所说道理,必应一一打通,贯串而融会之。如是而观时,便如是而行;如是而行时,便如是而观。少有偏住,则为非住。可以故?不相应故。是为要著,当如是知。
(丑)次,正明真实。分二:(寅)初,明说真实;次,明法真实。
(寅)初,明说真实。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此次正明真实一科,是明上来初总结前文一科中,所说无住发心,无住布施诸义,皆由亲证而知,真实不妄以劝信也。
“真”者,所说一如,即不异之意。“实”者,所说非虚,即不诳之意。若配法言之,真谓真如,实谓实相。是明上来所有言说,一一皆从真如实相中流出,故曰“真语者”,“实语者”;既语语与真如实相相应,故为“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也。既曰真语,又曰实语,并非重复,具有精义。
当知真如之名,表性体之空寂也,乃专约性体而立之名。盖真者,非虚妄之意,明其非相也;如者,无差别之意,明其无我也。故上来说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说若心取相,无论取法取非法,皆为著我人众寿;说应离一切相;说离相名佛,如是等等一空彻底之语,是之谓真语者。意在令人,依如是语以修观行,则离相忘我,乃得契证无相无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
实相之名,表性德之如实空、如实不空也,乃兼约体相用而立之名。盖实者,非实非不实之意。明相虽非体,然是体之用,用不离体也。相者,无相无不相之意。明体虽非相,然体必起用,用不无相也。故上来说无众生得度,而又度一切众生;说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说则非,又说是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应生无所住心,如是等等,空有二边,双遮双照,双冥双存之语,是之谓实语者。意在令人依如是语以修观行,则合乎圆中,而得契证有体有用寂照同时之实相也。
何谓“如语”?是明所有言语,皆是如其所亲证者而说之也。故五语中,如语为主。使知真语实语,皆是亲证如此,绝非影响之谈,何诳之有?言有千差,理归一致,何异之有?殷殷劝信,苦口婆心,至矣尽矣。若不配法说之,犹言凡我所说,既真且实。因其皆是如我自证者说之,故语语决不相诳,语语皆与自证者不异也。首举“如来”为言者,正明语语是从性海而出,语语皆与性德相应之意。次第安五“者”字,正是指示语语确凿。一切众生,不必惊,不必怖,不必畏,但如是信解受持,为他人说,决定皆能如我之所亲证者而证得之。故下科复约证得之法言之,以示其真实,而劝信焉。
(寅)次,明法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