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章 明清篇朱元璋之后 大明的转向(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朱元璋心中存了考校的心思,反问道:“你觉得呢?”

朱允炆恭敬地道:“首先,用道德感化他们,用礼仪制约他们,如果他们还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如果再不行,就废除王号,如果真没有办法了,那么只能举兵讨伐了。”

朱元璋老怀大慰:“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生前没有考虑过如何对付藩王的问题,其实这完全不对。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祖孙的这段对话,谈的完全不是建文帝该如何打败藩王,而是他想询问建文帝:藩王不听话,你会如何处置你的叔叔们?

朱元璋从来就没觉得建文帝会输给藩王,因为中央的势力比藩王强大太多了,上面这段对话,老朱只是想让建文帝给他一个保证,不会轻易对藩王下杀手,除非藩王真的作死太甚,让建文帝忍无可忍了,才准他兴兵讨伐。

建文帝一上台,就忘记了他曾经给祖父的保证。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尸骨未寒,建文帝就开始了他的削藩计划,对至亲族人下手。周王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湘王不肯受辱,阖家自焚,建文帝给他的这位叔叔赐了一个恶毒的谥号“戾”,全然忘记了他曾经答应过爷爷的话,什么德行礼仪,削号改封,直接就来个意欲谋反,把他们废为庶民,流放边陲,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都在人心惶惶。

这其中就有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现在很多专家讲朱棣早就有了夺位野心,这根本是以结果推原因,从朱棣的种种表现来看,他一开始是真没想造反的,后来起兵真的是走投无路,不得不放手一搏。

就在建文帝刚开始削藩时,朱棣第一个念头是回京奔丧,被建文帝制止后,朱棣就让他的三个儿子进京为质。有人说这是朱棣失策了。其实朱棣没失策,他就是故意让三个儿子进京,算是投名状,目的是向建文帝剖明心迹,你四叔我真的没有谋反的野心。

朱元璋在的时候,朱棣没准还想过夺嫡,撞大运撞一个皇位出来。可自从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太孙后,他的这个心思就已经没了。因为以他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和中央对抗,只是建文帝逼人太甚,周、代、湘等藩王血淋淋的下场在前,朱棣实在退无可退,于是临时让八百人夺下了北平城,凭借这些年在军中积攒下的威望召集旧部,和朝廷撕破了脸皮,于建文元年六月誓师靖难,举兵造反。

这场战争本来应该没什么悬念,朝廷的兵马是燕军的十倍以上,按理来讲,建文帝算是飞龙骑脸,完全没道理输,估计就连朱棣自己都没想过自己能赢。

可没想到建文帝在位期间学起了王莽,和方孝孺捣鼓“井田制”,对削藩完全不上心,在老将耿炳文初战失利后,他换上了不懂军事的李景隆,然后朝廷的六十万大军就被朱棣三万多人打得溃不成军。

为何靖难时,官军打不赢燕军?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建文帝麾下都是南方不习战阵的中央军,而朱棣麾下都是久镇塞北的边军,那肯定战斗力不一样。然而,真实历史上建文帝还调集了陕西、山西等地的军队助战,这些人也是边军,怎么还是打不过朱棣的燕军呢?

又有人说,是因为建文帝仁慈,给部下下令,说“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恶名”,结果害得官军将士投鼠忌器,不敢对朱棣下死手,只能尽量活捉,严重损害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

但这也是流言,最早出自宣德年间袁颢所写的《袁氏家训》,而这个袁颢的父亲袁顺是建文旧臣,曾受过朱棣的迫害,所以袁颢写下的东西,是什么立场不必多说了吧?

黄云眉老先生在《明史考证》中就怀疑过这段记载,因为在靖难之时,朱棣好几次陷入险境,他麾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就是为了保护他才战死的,而且史书中记载,朱棣的好几匹马都在靖难中被射成了刺猬,如果官军不敢加害朱棣,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是神箭手,只射马不射人?

还有在白沟河之战中,明军将领平安险些杀掉朱棣,在靖难成功以后,朱棣亲自提审平安,问:“前日如果你马蹄没有崴,会杀我吗?”

平安冷声道:“杀之。”

怒火上头的朱棣吩咐左右把平安拉下去斩了,等人都快押到法场了,朱棣又改了主意,说:“忠臣也,赦了吧。”可没想到平安不领情,朱棣虽没有杀他,可他却自缢殉国了。

从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建文帝从来没有说过“勿使朕负杀叔之名”,这句话在五代时期就出现过,当时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的弟弟刘守文叛乱,刘守光就当着全军将士面前说了一句“勿杀吾弟”,袁颢大概是看了这个事,忽然来了灵感,就编出了这么一个段子,无非就是想给建文帝打造一个仁义的人设罢了。

现在还有人说,朱棣能打,是因为他诓了宁王朱权,骗来了他手下最为精锐的兀良哈三卫(朵颜、泰宁、福余),替他打下了江山。等到朱棣当上了皇帝,为了酬谢朵颜三卫,就把大宁割让给了他们,结果导致明中后期的北部边防溃烂。

但根据贾敬颜教授的考证,朵颜三卫在洪武后期就叛归北元,在靖难之时根本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直到朱棣即位后,他们才重新归附明朝,故而朵颜三卫从来没有跟随朱棣参加过靖难之役。至于大宁,完全是朱棣出于战略调整的考虑,自己主动放弃的,而不是主动割地给了谁。

其实,官军打不过燕军,原因就一个:建文帝识人不明,放着郭英、徐辉祖、耿炳文等干将不用,非要用一个大草包李景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才致使官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

直到建文四年,他从买通的宫中太监处得知,现在南京城内守备空虚,军队都被朝廷散出去了,于是朱棣决定孤注一掷,全军压上,直捣应天,朝廷的长江水师临阵倒戈,靖难之役以朱棣的圆满胜利而结束。

在朱棣破京以后,就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政治清算。

因为朱棣打的旗号叫“奉天靖难”,就是清君侧,杀掉皇帝身边的奸臣。他刚一进京,立刻开始按图索骥抓人,诛杀了当初嚷嚷要削藩的奸臣党,比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这其中以方孝孺最为众人所熟知,主要因为他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因为有个故事,在朱棣攻打南京前,姚广孝就劝朱棣,不可杀方孝孺,不然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要绝了。朱棣满口答应,破了南京,还让方孝孺为他草拟即位诏书,可方孝孺不肯,朱棣就威胁,你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脖子一梗,你诛我十族又如何?结果朱棣盛怒之下,就把方孝孺给诛了十族,在九族之外还加上了他的门人(一说朋友)。

然而,根据李谷悦的考证,“诛十族”就是个假故事。最早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祝允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写的《野记》里。而这本书开篇就说“允明幼存内外二祖之怀膝,长侍妇翁之杖几,师门友席,崇论烁闻,洋洋乎盈耳矣”,意思是这本书里记载的故事,都是祝枝山小时候在祖父外公怀里,听长辈们聊天讲故事时,他模糊记下的段子合集,现在写出来就图一乐,各位不要较真儿。

可恐怕祝枝山都不知道,后人还真就较真了,以至于“诛十族”故事的后续发展都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地步。

很多人言之凿凿,认为方孝孺被诛灭了十族,以此来控诉朱棣的暴虐。可根据明清两代《宁海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明神宗给方孝孺平反,还赐给祭田,将方孝孺次子中宪后人从松江府华亭县寻回,世居浙江宁海至今。不是说方孝孺被灭族了吗?那请问这个后人哪冒出来的?细察明档,各种方孝孺的亲戚后代在明清时期都有出现,哪里像一个被诛杀了十族的人?

其实这个逻辑很容易推理出来,方孝孺本来就是朱棣拟定的“奸臣党”,如果真存在姚广孝嘱咐朱棣不可杀方孝孺,那何必一开始还把方孝孺列到奸臣党内?在明朝官方档案的《太宗实录》上,记载就很简略:“丁丑,执奸恶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其辜,磔戮于市。”这个才比较符合实际,因为朱棣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他要是不杀方孝孺,此行就师出无名,如果他还让方孝孺替他草拟诏书,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当方孝孺等人怂恿建文帝削藩之时,当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起兵之时,双方就应该做好了失败者将会是死路一条的准备,本来是公平竞争,输者自认技不如人即可,但有些人非要编造一出“诛十族”的谣言来卖惨,故意抹黑人家胜者,这个有点过分了吧?

明史上一直有个疑案:建文帝去哪了?

明朝官方一口咬死,建文帝在朱棣进京当天,火烧宫殿,自焚而死。

但很多人猜想,建文帝是不是跑路了,比如《明史纪事本末》就记载,建文帝乔装改扮成了和尚,顺着宫中的密道跑了,在此后他云游四海,杳无音讯,最终死在了一个不知名的角落。

那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真相是,建文帝没有跑,就是死在了朱棣进京的当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