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5章 考得惊天动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日复一日,枯燥得仿佛没有尽头。卯时初刻,当第一缕晨曦刺破窗纸,林昭已经端坐在书房里,面前摊开着一卷《礼记》。他的身体还未完全长开,长时间的跪坐让他的双腿时常麻木得失去知觉。握笔的右手,那稚嫩的指节上已经磨出了一层薄薄的茧,手腕和小臂的酸胀感如同附骨之蛆。黄景山起初还担心林昭年幼,这般填鸭式的苦学,恐怕不出三日便会心生抵触,五日便会哭闹着要回家。他甚至做好了恩威并施,连哄带吓的准备。可他准备好的一切,都没派上用场。林昭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他灌输下去的每一滴知识。他从不叫苦,也从不喊累,那双眼睛里永远燃烧着一团令人心惊的火焰。第一周,黄景山让他通读《诗经》。他随意抽考。“国风·周南·关雎。何为‘窈窕淑女’?”林昭对答如流。“回先生,‘窈窕’二字,内指女子德行之娴静美好,外指其容貌之清丽幽闲,内外兼修,方为‘窈窕’。”黄景山点点头,这是标准答案。他又问:“那为何以‘君子好逑’对之?”林昭歪了歪头,脸上露出几分孩童特有的天真。“先生,磐石坚固,方能配美玉之温润。若君子无德,岂不辱没了淑女?”黄景山拿着书卷的手,微微一顿。他讲的是文字训诂,这孩子却瞬间拔高到了品德匹配的层面。这不像是背书,更像是发自内心的理解。第二周,黄景山开始教他策论的格式与写法。“策论者,献策于上,需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黄景山给他出了一道最基础的题目,论农桑之本。这题目空泛,最是考验功底。黄景山预想中,林昭能写出重农抑商、劝课农桑之类的陈词滥调,再把文章结构写通顺,便算极好。过了半天,林昭交上一篇三百字的文章。黄景山接过来,只看了一眼开头呼吸便为之一滞。林昭的破题,并非从农字入手,而是从人字入手。“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欲兴农桑,先安农心。”一句话,直指核心!黄景山往下看,只见林昭从田亩兼并之害、流民之苦,写到水利失修之忧,条理分明,逻辑清晰。虽因年幼,用词尚显稚嫩,但那份洞察力,却让黄景山为之咋舌。他忍不住抬头看去,那个小小的身影正襟危坐。这……这真的是一个不到六岁的孩子能写出来的东西?黄景山不动声色,将文章放下,又考校他八股破题,试帖诗对仗。无论问题多么刁钻,角度多么清奇,林昭总能给出让他惊艳的答案。他甚至发现,林昭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他每次提问背后的真正意图。有时他只是想考校记忆,林昭便对答如流,一字不差;有时他想考验悟性,林昭便能引申发挥,妙语如珠。这种感觉,不像是他在教一个学生,更像是在同一位知己进行切磋。半个月后。黄景山拿着林昭新写的一篇策论,神情激动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最后竟抱起一堆东西,直冲黄景明的书房。“兄长!”黄景山甚至忘了敲门,直接推门而入。黄景明正研究着一幅荆州府的地图,被他吓了一跳。“景山,何事如此惊慌?”黄景山没有说话,只是拿出一张还带着墨香的宣纸双手奉上。“兄长,您看!”黄景明疑惑地接过,目光落在纸上。这是一篇关于“县学废弛之弊”的策论,题目是黄景山早上随口出的。开篇寥寥数语,便将县学教谕敷衍塞责、生员们自甘堕落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接着笔锋一转,没有空谈什么教化之功,而是直指最现实的问题,钱粮!文章里算了一笔账,一县之学,每年耗费几何,培养出的堪用之才又有几人?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最后提出的对策,也并非什么圣人教诲,而是极具操作性的考评之法,将教谕的升迁、生员的廪米,直接与每年的科考成绩挂钩。整篇文章,没有一句空话,字字句句都落在了实处。文笔虽稚嫩,但思路清晰,看得黄景明眼皮直跳。“这……这是昭儿写的?”黄景明抬起头,声音都有些变了。“是!今日下午刚写出来的,我未曾指点一字!”黄景山的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亢奋。黄景明放下策论,又拿起黄景山带来的另一沓纸。那是林昭这半个月来临摹的字帖,从一开始的歪歪扭扭,到现在已经颇具风骨。他定定地看着那些字,许久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哈哈……哈哈哈哈!”“好!好一个先安农心!好一个考评之法!”他站起身,双目之中精光四射,哪里还有半分老态龙钟的模样。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我黄景明这辈子,自问也算见过些风浪,却不想,竟是在一个不到六岁的娃娃身上,看走了眼!”他看着激动不已的黄景山,斩钉截铁地说道:“景山,我原先的谋划,还是太小家子气了!”“什么?”黄景山一愣。“原先,我只想着让他考个童生,博个神童之名,为他铺路。”黄景明的手在地图上重重一点。“现在看来,这哪里够!这等麒麟儿,区区一个童生名号,岂能彰显其万一?”他眼中闪烁着疯狂而灼热的光芒。“传我的话下去!不惜任何代价,把最好的笔墨纸砚、最珍贵的孤本善本,全都给他送去!”“厨房那边,每日的膳食,按我长孙的双倍份例来!不,三倍!”“我们不仅要让他考中,还要让他考得惊天动地!”……黄家族长的一声令下,整个族学都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起初,大家只知道那个寄住在族学里的外姓孩子林昭,得了举人老爷黄景山的青睐,开了小灶。这在宗族里虽不多见,但也并非没有先例,许多人只当是族长疼爱外甥孙,并未太过在意。可渐渐地,风向变了。先是管着库房的先生发现,库里最上等的松烟墨、徽州宣纸,流水似的往黄景山的书房里送。接着,伺候黄景山书房的下人,每日都从里面端出一盆盆洗笔的墨水,还有堆成小山似的废纸。有人出于好奇观察过那废纸,却发现纸上的字迹一天比一天工整,一天比一天老练。“听说了吗?景山先生的书房,现在成了禁地!”“何止啊!我听厨房的张妈说,那林昭一人的伙食,比得上三位先生的份例!”“假的吧?一个五六岁的奶娃娃,吃得了那么多?”“你懂什么!那叫耗费心神,得补!我偷偷瞧过,他一天写的字,比咱们班一天所有人加起来写的都多!”窃窃私语,在学堂的角落里,在饭后的闲聊中,在每一个无人注意的时刻,悄然蔓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林昭,却对这一切浑然不觉。他只是觉得最近的伙食好了很多。每天都有熬得浓白喷香的骨头汤。:()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