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玉帝亲兵御马监的真相(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取经团一路走来,收拾了不少妖魔,多是神仙私自派下凡的坐骑、童子,也纠察了一些神仙在凡间的不法行径,例如观音的金鱼每年在陈家庄吃一对童男童女、比丘国王要收集1111个小儿的心肝作长生药、金平府三个犀牛精冒充佛祖盗卖香油等等,纠察他们其实都是在执行西厂的职能。尤其是多次打击西天大乘佛教利益,恰是皇帝利用西厂(御马监)来平衡东厂(司礼监)的权谋。细心的读者可以注意到,上面这几次都是孙悟空“管闲事”,唐僧都责骂他惹事上身,并以赶路为由催促上路,但孙悟空坚持逗留,在该地解决完此事再上路。这很可能是玉帝暗中指示来自御马监的西厂特务孙悟空借机解决,司礼监小弟唐僧虽不便反抗,但也甚不乐意。

2。5经济方面的小秘密

除了在军事方面的公开职能,御马监还有一个不太好意思多说的小秘密一它是皇帝的小金库。小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您恐怕得做好心理准备。

中华帝国很早就实现了国库和皇室私财的分离,尽管口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事实上皇帝还是有私财概念的。而且皇帝受到的公共监督太大了,其实也不富裕,有些皇帝就忍不住要捞点零花钱,明帝的主要形式就是牧场、皇庄、皇店三者。

御马监主管马政,当然就要管牧场、草料场,在建起腾骧四卫等数万禁军后,这个后勤规模就非常大了,牧场也是一扩再扩。永乐年间御马监名下牧场只有二十余万亩,但到两百年后的嘉靖年间,己达56所牧场共两百四十余万亩。初期牧场自产草料,后来逐渐商品化,向市场购买,这经手费用就更大了。很多牧场私下开垦,雇佣大量佃农租种,赚取利润,这些非法耕地大多成为后宫人员如宫妃、太监们的私田。

有了管理这种私田的经验,皇帝干脆让御马监公然开办皇庄,扩大经营范围。嘉靖初年己有36处皇庄近四百万亩耕地,据估计一年可向后宫上缴十万两白银。须知嘉靖初每年的国库收入也才两百万两左右,他这里相当于5%!不妨做个换算,我国2017年财政收入是17。6527万亿元人民币,5%就是约8826。35亿。事实上,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和现在的美国比。美国2017财年(2016。10。1?2017。9。30)财政收入约6。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万亿,那5%就是2。1万亿人民币。

有了牧场和皇庄的刺激,有些皇帝和太监心情更加豪迈,得寸进尺地开起了皇店!所谓皇店,就是皇帝开办的店铺,动用国家资源来采办、运输货物,到价高的地方出售,属于典型的公权力直接插手市场行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御马监太监于经奏请在京师九门外和宣府、大同等边镇开办皇店。皇店开在边镇恐怕是为了便于走私,尤其是一些违禁战略物资,海关唯独不敢查的就是皇店。皇店每年要上缴利润八万余两,接近皇庄的水平。

据嘉靖初年的全面清理,御马监每年通过牧场、皇庄、皇店三项征收的银两可达23万两左右。这什么概念?接近全国内河河道(含运河)车船税的水平(25万两左右),国库收入的10%,对照2017年中国水平为1。8万亿,美国水平为4。2万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御马监上缴的私税,但他们的经营行为并不在国税体系监督下,他们到底赚了多少钱根本无法清查,据估计太监们只拿出不超过十分之一的利润上缴皇帝,绝大部分由他们私吞。

当然,这样明显的贪腐行径常会遭文官弹劾,司礼监和御马监也常因分赃不均打架,皇帝自己也知道这是损害统治根基的做法。嘉靖帝14岁由外藩登基,初时与内宫并无私情,又在宰相张璁的力主下,下大力气革除了皇店这个弊政,一度被视为少年圣君,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冒充佛祖狂收酥合香油的三个犀牛精其实就是讲这个故事。

略览御马监的历史,其实不乏光辉荣耀。

永乐朝最重要的宦官当然是内官监太监郑和,独当一面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威播四海八荒。但永乐大帝五次亲征漠北,随行宦官三次是御马监太监刘永诚,两次是御马监少监海寿。永乐帝次子汉王朱高煦是个野心家,一直阴谋夺嫡。永乐帝第五次亲征漠北,在班师途中驾崩,临崩前托付海寿偕内阁大学士杨荣驰告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以免汉王作乱。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驾崩时,又是托付海寿驰告正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抢在汉王前进京即位。可见海寿是参与几朝皇位更迭的核心政治人物。后来汉王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御驾亲征,御马监少监刘顺为先锋,**平叛王。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漠北,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瓦剌太师也先趁机攻向北京。此时京师三大营、侍卫亲军司早己溃散,全靠大英雄于谦组织了可歌可泣的北京保卫战。那这时用的什么兵呢?不正是御马监旗下的腾骧四卫、勇士、旗军!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造反,率私军冲杀皇宫。京营不明情况,迟迟不敢作出反应,叛军围定紫禁城狂攻!此刻全靠御马监率腾骧四卫奋死抵住曹氏私兵的猛攻一整天,苦苦支撑到京营调兵入城,拿下曹吉祥。

成化朝御马监出了一位天才小英雄一汪直,很小(汪直生年失考,但据信应是在十岁之前,身高如孙悟空的年龄)就当到了御马监太监。汪直是成化帝和万贵妃(观音主要原型)共同宠幸的小厮,所以才能以十岁小儿直接就当如此高位。孙悟空初上天庭就执掌御马监,除了汪直谁能给作者这样的灵感?汪直能办成东厂办不成的事,因此设立西厂,还能上阵杀敌,指挥方遒,更有不凡的战略眼光,其力主的搜剿河套战略是成化朝最耀眼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从汪直开始,太监和文官的地位发生了逆转,以往文官从不正眼看太监,但汪直每次巡视边疆,主事、御史级别的官员(六、七品)全都“迎拜马首,箠挞守令”(迎着汪直马来的方向跪拜,垂手站立在一边待命),挂侍郎或副都御史衔(正三品)的巡抚大臣则背着箭袋迎接,铺张百里。事实上,孙悟空很多驱使中低级神仙的排场正是在小汪直身上发掘到的灵感,我认为汪直是孙悟空众多历史原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但重要程度低于海瑞和李春芳自己)。

到正德朝,御马监的权势可谓全面盖过司礼监。首先是恢复西厂压制东厂,后来甚至出现过一次御马监太监张锐提督东厂之特例,而且御马监太监很容易转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太监的最高职务)。当然,过了这个巅峰,御马监又遇到一个低谷。嘉靖帝严禁宦官干政,御马监被打击到了冰点,四卫、勇士营的编制从两万余兵裁减到5400兵,派出的镇守太监被大量驱赶,牧场、皇庄大量充公,皇店一律革除。这时候,您说换谁是御马监太监不憋屈?不想掣出如意棒,打出天庭去呀!

不过到明末,随着战乱频繁,御马监的地位又开始提升。腾骧四卫、勇士营合编为勇卫营,编制定为近万。在那个正规明军都像李天王、巨灵神一样打仗的年代,勇卫营竟然成了王朝最后的精锐,号称“选锋”,在镇压李自成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天朝气数将尽,岂是几员太监能够挽回,御马监的光荣也就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堙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李春芳是正德五年(1510)生人,他成长的岁月正值御马监权炎炙天,他刚成年就目睹了御马监从巅峰跌落,不过走上仕途后御马监又止跌回升。李春芳曾参与修撰《明武宗实录》,细细领教了正德朝御马监权势冉冉高升的恢弘全景,他退休后一度腐化堕落的御马监甚至成了帝国中坚。这肯定给了他不少人生感慨,也为他提供了不少写作灵感。

说得这么热闹,御马监的实权我们是领教了,他们不是一般的太监,而是太监中的太监,太监中的霸主!那是什么?还是太监。那这群死太监到底混得到几品官衔,能领几石俸禄,孙悟空为什么还是不满足呢?

清代以后所谓“太监”是对内宫阉人奴婢的泛称,但最初是一个具体职务。内宫每个监的长官为“太监”,副官为“少监”,如司礼监太监、御马监少监等,著名的郑和公公就曾长期担任内官监太监。不过后来内宫官衔泛滥,一个监有好几个太监,但总得有一个主事的,于是就在“太监”上面再加头衔。比如司礼监就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数员,其中这位提督太监才是真正的一把手。不过司礼监提督太监不实授,掌印太监是实际最高长官。又由于司礼监是二十四衙之首,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是实际上的太监总头子,俗称大公公,甚至称“内相”几位司礼监秉笔太监可称二公公、三公公等。

御马监则设有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各一员,下有监官、掌司、典簿、写字等员。永乐朝设定品级如下:太监正四品,少监从四品,监丞正五品。应该说品级不低,政府那边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郎中(各部内设的司长)才正五品。各地巡抚一般挂侍郎或副都御史衔,也才正三品。

但御马监也有个问题,恰是监丞对孙悟空所说:“这个官未入流”。这个“未入流”跟我们口语中的“入流”还不同,至少蕴含了三层意思:

1)佛教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流。达到这个境界,才算迈出成佛第一步。意思是说御马监的实权不可谓不重,但毕竟没有走上修仙的正道。

2)古代的流官制度。官员随着资历累积,官阶会相应晋升。隋唐开科举以来,一般人中了进士便踏上仕途,开始这个升官的流程,这就叫“入流”。隋唐以来官职和差遣分离,实际差遣必须得等上面有位置空出来才能填补,但虚衔可以无障碍晋升,不耽搁,官阶像流水一样始终上流。但也有些人直接获得官品,比如一些部落首领、功臣的后代或者皇亲、宦官,但他们就不在这个流内,即所谓“不入流”。

3)明朝官场的清流、浊流之分。隋唐以来的官员主要有四个来源:进士入官(科举考试)、恩荫入官(功臣的儿子直接获得官职)、以吏入官(由吏员转为官员)、军功入官(在军队当到一定级别,改为文官)。科举进士将自己称为“清流”,其余统称为“浊流”。三省六部九卿翰林院国子监这些要职称“清资官”“清望官”,《旧唐书。职官志》便称:“出身非清流,不注清资官。”不过隋唐科举制度尚不严格,浊流亦有可能转为清流。很多县令(六七品浊流)转为监察御史(正八品,清流官的最低品),州刺史(正四品浊流)转为员外郎(各部内设的副司长,正六品清流),就是宁愿品级降很多,也要争取挤进清流的情况。

宋明以来实施严格的公务员分类管理,明确了京师阁、部、院、寺,地方府、州、县主官等三千多个清要职务全由清流进士把持,浊流只能充当幕僚,形成了严格的“清浊分流”。尽管幕僚也有品级,甚至可以升到很高,但并不是八品就能晋升七品这么简单,还必须在自己的流内。像汪直不到十岁就当到正四品的御马监太监,但其实也己到顶,并不能转为平级的文官,更不能再升了。汪直立了很多军功,跟他混的文武大臣不断升官,甚至有文官封爵的特例,但他本人却始终只能“加禄米”(増加一点后宫的工资),就因为他在太监这个流内己经到顶,又不能转到其它官流。

明代这种分流路径是以制度明确下来的,没有什么人为操作空间,出身学历基本决定了一个官员未来的发展方向,唐代那种绕开科举先入浊流,再降级挤入清流的路子也被堵死了。踏上哪条路径,全凭自己的考试成绩,血统、关系在这里统统没用,更别说靠谄媚上司钻营幸进了。《西游记》开篇阐述宇宙起源,曰“轻清上腾”,形成了天;“重浊下凝”,形成了地,其实就是在阐述这个清浊分流的机制。修炼道家正统“金丹大道”者,才能在天庭任职,否则法力再强、势力再大,就算手眼通天,当到了地仙、散仙或者妖怪的极致,依然靠不到天仙这条“清流”上来。

李春芳中举后,连考五次才终于进士及第。其实他的举人学历也足以让他在州县谋一个幕僚甚至局长职务,当一个安稳的公务员,但这就未入清流了。如果不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用了五次才考取进士,哪来后面登阁拜相的机会呢?他对“入流”与否的重要性理解太深刻了!这就是御马监实权和肥缺都这么大,但孙悟空依然志不在此的原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