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为拔脚走开(第1页)
无可为,拔脚走开
鉴于民盟的实际情况,梁漱溟的辞职请求不了了之。8月28日,梁漱溟由上海到南京。翌日,周恩来到蓝家庄民盟总部看望梁漱溟,一方面对梁漱溟前往昆明调查李闻案表示慰问,因为当时有许多人认为梁漱溟不会到昆明;一方面向梁漱溟介绍最近时期国共和谈的情形。
在当时,蒋介石认为内战形势对国民党有利,因此根本无意于实现和平,在谈判桌上要价越来越高。8月6日,蒋介石在庐山约见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同意成立由司徒居间,国共双方各派两名代表参加的非正式小组,商谈改组政府问题。然而,蒋介石又提出,在非正式小组商谈前,中共必须接受下列五个条件:
一、中共让出苏皖边区。
二、中共让出胶济线。
三、中共让出承德与承德之南。
四、中共在东北地区应于10月15日退至黑龙江、兴安省及嫩江等省与延吉。
五、中共在鲁晋两省须退出6月7日占领地区。
否则,停战、改组政府都无从谈起。
对蒋介石的要求,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断然拒绝:“绝对不能接受,一条也不行。”由此,国共谈判再度陷入停顿。
随着国共和谈的停顿以及蒋介石对中共全面进攻的公开化和扩大化,美国政府逐渐抛开在国共之间“调解”的外衣,更加公开地援助蒋介石。8月间,美国陆军助理次官彼得生和美国对外清偿委员会及海军部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宋子文商谈,准备将抗战时期美国留在中国及靠近中国各地的军火及一切军用物资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国民党政府。23日,周恩来受命致电马歇尔,对美国政府的这一动议提出抗议,指出蒋介石正在以过去美国转让的军用物资从事内战,在此时机转让剩余物资,等于火上浇油。26日,周恩来又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批评美国政府这一鼓励中国内战的举动。
周恩来将这些情况告诉梁漱溟,一方面叹惜第三方面无可为,一方面是为了矫正梁漱溟对美国政府的认识,至少马歇尔、司徒雷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中立客观公正,而是过于偏袒蒋介石,进一步促使梁漱溟等第三方面人士增加对中共的理解。
国共和谈陷入停顿的期间,周恩来一直留在上海,等候美国政府及司徒雷登从中斡旋。至9月底,蒋介石勉强答应司徒雷登和马歇尔的建议,重开国共和谈。马歇尔高兴之余,正要发请帖通知周恩来开会,不料此时张家口战事甚为危急。9月29日,周恩来从上海送给马歇尔一份紧急备忘录,请他转送蒋介石下令立即停止进攻张家口,否则中共即认为国共和谈从此全面破裂,不再谈判,一切责任由国民党方面承担。马歇尔将周恩来的紧急备忘录转致蒋介石后,蒋大怒,于10月2日交给马歇尔两点声明:
第一,关于国府委员问题,中共可占八名,民盟可占四名,在无党无派名额中,中共可推荐一名。
第二,关于整军问题,须规定中共十八个师驻地,并照规定期限开入驻地。
蒋介石表示,中共如能同意上述两点,并付诸实行,他即可以宣布停战。
蒋介石的两点要求,不仅周恩来不能接受,严词拒绝,即使马歇尔对此也并不满意。无奈蒋介石一拖再拖,拒不肯见马歇尔,使马歇尔也处于为难之地。10月6日,马歇尔与司徒雷登好不容易见到蒋介石,经过长达八个小时的谈判,蒋介石答应停战十天,用来商谈他提出的那两点。
休战十天本是马歇尔的好意,可惜马歇尔表里不一,在对外发表的公报中说休战的目的是“讨论”蒋介石10月2日的两点建议,英文是“discuss”;而在写给司徒雷登的备忘录中说休战的目的是“实行”蒋的建议,英文是“carryout”。由此,周恩来认为马歇尔的提议不仅使中共方面处在被动地位,得不到社会舆论的谅解,而且实际上是在帮助蒋介石作缓兵之计,站在蒋介石一边压迫中共。
10月8日晚,梁漱溟在蓝家庄民盟总部听过董必武、王炳南对上述情况的介绍后,认为周恩来住在上海很不方便,极易引起误会。当即表示愿亲赴上海接周恩来回南京。对此,董必武表示赞成。
在此之前的几天,梁漱溟每日都能见到司徒雷登,司徒也很赞成梁漱溟赴沪接周。不料9日早上梁向司徒正式提出,司徒却不那么积极了。
原来,在9日早上,马歇尔曾飞往上海与周恩来相见,两人仍为“讨论”与“实行”的问题争论不休,没有取得任何结论。10日,梁漱溟独自赴沪,11日与周恩来相见,商谈如何防止和谈破裂的办法。周恩来向梁漱溟介绍了他与马歇尔会谈的情况,表示政府如有诚意恢复和谈,必须立即停止进攻张家口,并将进攻张家口的部队撤回原防,否则中共方面不参加任何商谈。
梁漱溟认为,当时中共的迫切要求是停战,国民党的迫切要求是各党派都来参加将于11月12日召开的国民大会。欲防止国共破裂,应抛开其他细节,抓住这个关键进行努力。他向周恩来建议,由国民党宣布停战,中共提出国大名单,这样就可以防止国共破裂。周恩来认为此举“太险”,于是梁漱溟无法正式提出。
经过梁漱溟在上海奔走努力,各方面都有了回南京继续谈判的意思。11日晚,梁漱溟乘夜车由上海回南京,原以为成功的上海之行将给中国带来和平的希望,不料“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原来在南京火车站,梁漱溟一下车,就在车站看到报纸,知道局面完全变了,国民党军队于11日下午攻入张家口,蒋介石获悉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迅即宣布国民党单方面决定召开的国民大会于11月12日如期举行。梁漱溟清楚,这样一来,和谈彻底绝望了。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梁漱溟觉得心灰意冷,无话可说,回到蓝家庄民盟总部一天未出门。到了晚上,美国大使馆打电话问梁漱溟回来没有?梁漱溟回答:“已经回来,不想去大使馆了。”大使馆说马歇尔和董必武都在大使馆,希望他去。梁漱溟勉强赶去。
当时,美国大使馆正在举行对北平军调部美方军官饶伯森(即罗伯逊)的授勋礼,马歇尔及国共代表都来参加,以示对饶伯森几个月来奔忙的谢意。不过,梁漱溟赶到,授勋仪式已经结束。余下的一些人和梁漱溟进行交谈,梁漱溟伤感地对司徒雷登说:“现在的事仿佛是挽救一个垂死病人,以前或许有一线希望,现在已经断气,实在毫无办法。”
对梁漱溟的话,大家将信将疑,并非都相信,而事实确实如此。11月12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说国民党又下令召开国大,证明国共和谈已经彻底破裂。为了争取时间疏散人员,在上海、南京的中共代表团拟在四五天内保持沉默,而由中共中央出面严厉批评国民党。因此,南京、上海表面上仍很平静,司徒雷登等人仍请梁漱溟再想些办法,再作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