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独撑败局唯美(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夕阳西下,海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却是血色一片。望着漂浮在海面上的军舰残骸和战友尸体,活下来的每一个官兵,心里都充满了悲凉和绝望。

因为经此一战,北洋水师的战斗力丧失了一小半!

未来怎么办?未来在哪里?活下来的每一个官兵,心里都没底。

再整军机

九月中下旬,在打败了北洋水师后,日本陆军又兵分两路从鸭绿江同时进攻我国辽东半岛,驻守在那里的清军一触即溃,九连城、安东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

北洋水师的大败和辽东的失守,令清政府无比恐慌。危急关头,慈禧又调整了军机处的班子和前方主帅。

目前的军机处班子,还是十年前中法战争时组建起来的班子。一号人物醇亲王早在四年前就作古了,先他而去的有左宗棠,随他而去的有阎敬铭和许庚身。另外,大学士额勒和布因病刚被免除军机大臣之职。剩下的军机大臣只有礼亲王世铎、大学士张之万、兵部尚书孙毓汶三人了。

不过在两个月前,军机处又新进了一个人:总理衙门大臣、吏部侍郎徐用仪(1826—1900年,浙江海盐人)。在这四人当中,世铎无为,张之万苍老,孙毓汶和徐用仪主和,他们都无心应战。而且他们都不是帅才,如果让他们坐镇京师,指挥前线作战的话,前线败得更快。因此,军机处必须换人,起码得补充两个人,这两个人必须是坚定主战派,否则大后方还是硬不起来。

在主战派中,户部尚书翁同龢和李鸿藻的声音最亮,声望最高。于是,慈禧又把他们调到了军处机。

十年前,翁、李两人同时被罢;十年后,这两人又同入军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但这帮人都太老了,办事不干练,还得补充一个年轻人。于是,慈禧便安排年富力强的刚毅(1837—1900年,满洲镶黄旗人)入参军机。

刚毅历任山西巡抚、江苏巡抚,因为积极主战,深受慈禧赏识,入参军机后,他还兼领礼部侍郎一职。至此,新的军处机班子组建起来了,成员分别是世铎、张之万、翁同龢、李鸿藻、孙毓汶、徐用仪、刚毅。

恭亲王复出

新的军机处班子虽然组织起来了,但其力量和阵容还是不够强大,特别是缺少一个核心的领袖人物。军机处领班大臣世铎能力平庸,他曾于光绪皇帝亲政时就请求辞职,但慈禧没批。他虽然有自知之明,但不能掌控全局,必须得安排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统领军机,就像十年前,醇亲王出山统领军机处一样。

这时候,慈禧想到了一个人:退野十年的恭亲王奕訢。奕訢刚过花甲之年,他虽然退野十年,但威望依旧在。

这十年,国家沧桑巨变,朝野物是人非。特别是和他暗战了一辈子的老七奕譞,最终没能熬过他。对此,他该没事偷着乐,可他不悲不喜。

毕竟,权力离他远去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是浮云。

这十年,他过得并不好,他晚景凄凉,家庭并不美满。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载澄风流成性,却中年早逝;次子载滢倒还健在,却过继给了他的八弟钟亲王奕詥为嗣;三子载浚和四子载潢均不幸夭折,他最疼爱的二女儿也是先他而去。

白发送黑发人的滋味,奕訢受了好几个轮回,他真是太悲催了。悲催之余,他只好在恭王府花园,品茗、垂钓、抱孙子、抽大烟……

渐渐地,他淡忘了往日的浮华,收获的却是宁静和悲伤。

这十年,他能想到的事,就是在美丽幽静的恭王府孤独终老。可是,中日战火打破了他的这种宁静。他毕竟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光绪皇帝的亲伯父,如今朝廷有难,慈禧有请,皇帝有求,臣民呼唤,他不能坐视不管!

尽管他对慈禧有太多的怨恨和不满,但在国家和皇权受到威胁的时候,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站出来放声大喊:我出山!

是啊,奕訢,你不出山,谁出山?纵观整个王朝,没有谁比你更有声望和威严。于是,退野十年的奕訢临危受命,出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海军,统领军机处,督办军务,指挥前线作战。

但奕訢退野前就是妥协求和派的代表人物,十年之后,他能转变政见和立场与日本作战吗?

刘坤一的使命

作为后方统帅,面对李鸿章淮系军团的无能和溃败,奕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整山河,调兵遣将。

淮系军团下的北洋水陆师是国内最强大的军队,他们都如此不堪一击,又有哪支军队能代替他们与日军作战呢?奕訢思来想去,觉得目前只有湘军可以拼将一战。湘军的装备和战斗力,虽然不及北洋水陆师,但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奕訢对其情有独钟,深度依赖。因为他和湘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刘坤一等人,都有着不解之缘。

如今,淮军不行了,湘军统帅一个个撒手西去,奕訢该派谁统兵出征呢?还好,刘坤一健在。奕訢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在他的主张下,朝廷委任刘坤一为前线统帅,统百余营人马,驻守山海关,与日作战!

这是湘军最后的使命,也是刘坤一此生的最后一战。刘坤一,请记住你的使命,使命必达!

统帅后勤

刘坤一调走了,可他治下的两江是防务重地,总督府南京更是日本侵犯的目标,谁来补缺他的位置呢?毋庸置疑,张之洞是最佳人选。

且不说张之洞是坚定、积极的主战派,单凭他在十年前中法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就完全可以接替李鸿章执掌帅印,可他这几年净忙着干大事,无暇编练新军从而导致手下无兵,加上他的资历不及刘坤一,因此在军事方面,他只能排在刘坤一之后。

但在战争到来之际,张之洞在主战派中的表现是最坚定的,也是最积极的。因此,朝廷在对刘坤一委以重任的同时,也把张之洞调到了两江,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同时出任江宁将军。

如果搁在平时,张之洞是绝对不会离开他经营正旺的湖北,他甚至从未想过离开,这里是他的根据地和自由王国,他要是离开了,一切都将化作乌有。

这一点可以理解。比如,十年前中法战争时,朝廷依张之洞所奏,命令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执掌帅印,可他却倚老卖老地拒绝了。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愿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直隶。但战争来临了,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如果都想退居二线,安享其乐的话,那么谁来卫国御敌啊?国要是没了,你还安享个屁?

在这方面,张之洞毫不含糊,朝廷调令一下,他二话没说,抱着病体,立马出发!

他知道此去任重道远,时间却很短,只要战争一结束,只要刘坤一这把老骨头还没被战争摧毁,他就得退回湖北。一切又将在那时重新开始。但愿如此吧。

十月十一日,他抵达了南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