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与生命(第4页)
对于亲鸾什么时候写成《教行信证》,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亲鸾五十多岁在常陆地区活动时就开始起草书稿,六十几岁回到京都后完成了全篇。
不管完成的年月如何,在普遍认为“人生五十年”的时代,《教行信证》可谓亲鸾历尽人生沧桑的晚年大作。亲鸾开始写作时,“真佛土”“阿弥陀佛”等意象,在他的脑海中想必已经鲜活呈现,而且这些意象的真实性也已得到实证,所以他的文章全都从结论写起,再细细阐述理由。
微风轻拂,流光闪烁。抬头望天,刚才还聚集在头顶的积雨云已不知去向,只剩下青瓷色的天空透明得无限蔓延。
远空中,一道划痕般的云缕,舒展延伸。
盯着云缕看了许久,虽然没见到飞机的影子,但这一笔直的存在,足以说明飞机的确从此经过。
亲鸾给这种光起名为“不可思议光”,因为每次这种光出现,总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
首先是人会失去对生命的执着,同时对死亡的恐惧也消失了,内心感到安宁和清净,觉得一切都可以宽恕,心中**漾着感激万物之情。
看到这种光时,人的心自然而然就会达到这种状态。
病危之人,突然之间面色光亮柔和,说了句:“谢谢。”即使已无法开口,也会在目光中饱含谢意望向众人。遇见过这种场面的人,离开后经常会说:“唉,这个人恐怕不行了。我去探视的时候,他的脸就像佛像一样安详。”
当人不再执着于生,不再恐惧死时,就意味着人已经消除了烦恼,超越了生死;当人的内心感到安宁和清净时,就意味着涅槃了;当人觉得一切都可以宽恕时,那就是超越了善恶;而当人心中**漾着对一切的感激时,那就是获得“回向”了。
这样理解的话,遇见这种“光”的瞬间,就意味着到达了大乘佛教要引导众生到达的最终目的。
关于这一点,亲鸾说过:“一念须臾顷,速疾超证无上正真道,故曰横超也。”亲鸾用“横超”一词来说明“光”显现的现象。
所谓“横超”就是从一旁超越。
前面说过,当人的心中**漾着对一切的感激之情时,就是获得“回向”了。这里所说的“回向”,是净土真宗教义的主干。
亲鸾在《教行信证》的开头说:“谨按净土真宗有两种回向:一者往相,二者还相。”亲鸾在此规定了净土真宗最大的特点:两种回向。
这两种回向就是亲鸾全部教义的结论,也是目的。
亲鸾教义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他以前,回向是信徒把修行累积到有足够的功德用来成佛。而亲鸾却倒过来说,回向是从佛的一方施与过来,众生是受施者。而且对佛的感激是“往相回向”,而来自佛的慈悲就是“还相回向”。亲鸾认为这两种回向自动自发地同时运行,就是光如来的本愿。
因此人们概括净土真宗的特征时,称为“报恩感谢的思想”。
所谓他力本愿,就是不关人的意志行为,以如来本愿(宇宙之真理)显现的不可思议的光现象。
例如,一位癌症晚期的女士写的诗。
生死
当我自觉了
死为何物时
生命的价值
就变得无比清晰
这曾经对立的两者
如今融为一体
如此安然,不可思议
伙伴
当此身立于死亡
这一绝对平等之地
我愿宽恕所有人
无论是谁
擦肩而过的路人
也显得如此可爱
我心中充溢着一种
温暖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