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记 痴人的执着与救赎揭秘贾宝玉的结局真相02(第4页)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十、贾宝玉的觉醒
1.重返京城
《好了歌》透露的细节,描述了贾府未来的光景: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脂砚斋批语: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脂砚斋批语:宁、荣既败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脂砚斋批语: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脂砚斋批语: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
脂砚斋的批语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是贾府繁荣时的光景,“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则是贾府衰败后的废墟。
以上的文字说明,贾府荒芜、易主的情景应该在书的后面有描写,而见证这些变化的很可能就是贾宝玉本人。
在经历了多年的艰难磨砺后,贾宝玉回到京城。他已经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街上没有人认出他,对他都嫌弃避讳。他所拥有的,只有青春年少时美好的记忆。他想在临死前,回到那个儿时的地方,再重温一遍那些温暖的记忆,记忆中有他的亲人、他的玩伴、他的爱情、他的一切。
但是,眼前的贾府早已变了样子。贾雨村卖主求荣,本来接手了贾府的豪宅,但他最终还是因为贪得无厌,“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贾雨村走后,这里又有了新的主人。真可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些兴衰轮回,不免让宝玉感叹人生如戏。但他仍然希望知道宝钗的消息,他虽然从来没有爱过她,但她仍是他的妻子,于是他四处打听,才找到宝钗现在的居所。
2.宝钗之死
然而,当他找到宝钗居所的时候,才发现她刚刚去世了!
而且他听说,她死得很凄惨。自从他走后,宝钗一直为他守着活寡。由于经济的拮据,她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和旁人的冷眼。由于热毒症的加重,她每夜喘嗽不止、身体虚弱。但是她总是心怀希望,希望宝玉有一天能够回来,和她夫妻团聚。
但是她望眼欲穿,等到两鬓成霜,终究也没有等到他的归来。在一个寒冷的月夜,她挣扎着写下《十独吟》,用十首诗悼念十位曾经孤独而终的女子。绝笔后,她流下最后一滴眼泪,离开了人世。
今天,宝玉捧着宝钗留下的《十独吟》,心痛不已。
他忽然发现自己错了,他对不起她!
说真的,他对不起很多人!
他曾经哀叹过自己的遭遇,本是贵族公子,却经历抄家,被关进监狱,后来流离失所,沦落为乞丐。但他发现,其实遭遇更加凄惨的,是他身边的这些女子们!
金钏儿悲愤投井而死,是因为他平日的轻浮和顽皮的说笑;晴雯被撵出家门、含冤病死,也是因为他说话举止向来随性,让人说了闲话;黛玉之死,是他被困在监狱,无能为力,也是因为他根本无力对抗世人,无力兑现承诺;宝钗之死,也是他造成的,他让她守了一辈子寡,受了一辈子苦,他都不知道她其实病得那么重,他从来没有关心过她,最后都没有能跟她道一声对不起……
这些女子都为他牺牲了,而他自己根本微不足道,他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是应该的,都是对她们的偿还,对自己的救赎!
她们才是最值得同情的!
3.彻底领悟
在经受了最后的打击之后,贾宝玉彻底觉醒了。
他领悟到自己一生执着的可笑,也领悟到这个世界本身的荒谬。
贾宝玉的理想归宿,其实是在自己的内心。
正所谓佛祖自在人心,内心的觉悟才能看透人生的虚幻。
甄士隐就是贾宝玉的缩影。甄士隐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又听到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终于大彻大悟,而且还将《好了歌》解注了一番: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这段解注看,甄士隐对人生已经看得很透,就连跛足道人都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甄士隐于是跟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了。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真正的神仙,与那些世俗的和尚道士是完全不同的。甄士隐跟随跛足道人走了,是真正的成仙。
还有柳湘莲,他和甄士隐相似,觉悟也是源自内心。柳湘莲本来与尤三姐定亲,但后来由于怀疑尤三姐与贾家东府曾有不清不楚的关系,于是退了亲。没想到尤三姐不仅洁身自好,而且性格刚烈,听到柳湘莲退亲,马上拔剑自刎了。
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悲痛欲绝,痴情眷恋,因此离家出走。后来他在一座破庙里遇见跛足道士,问他:“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跛足道士说:“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就这一句话,让柳湘莲彻底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