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记(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附记

浮生若梦速记下江南

这一周转悠江南而归。

当然不是乾隆下的那个“大江南”,而是直奔杭州—乌镇—苏州—南京。

我的民国美人在那儿。

记得我初中暑假时妈妈出差苏杭,扯上我一块走,想让我看看苏州园林。我却为此和妈妈一路赌气:净是些石头、花花草草、糟旧的飞檐……有什么好看的嘛!

我工作出差时去杭州等地,就是逛商场、泡酒吧、喝咖啡,一路买买买……

这次出门,我拎一个小箱,两条裤子、三件T恤、两支笔、一瓶墨、两管小颜料,再把箱子的一些空间让给一摞稿纸,心心念念地就想去看看那些石、那些园、那些桥。

终于,带上了老母亲一起。

有些东西的魅力,还是得等足时间才能体会。

拙政园那堆著名的石头间“爬”满了东张西望的人,老人家在太湖石之巅挥手示意,招手之势是否眼熟?大时代、小个体,深烙印于历史轨迹,谁也不可能置身世外。

所到之处,游人如织,那良辰美景,众人蜂拥而赏。

摩肩接踵,众人踏着导游的指导线路,堆集于园中。

我立在一角,盯一处小景、画几小笔速写,权当没了人,独乐之乐。朋友问,干吗不画人?

坐标:苏州拙政园

嗯,当时,我眼中竟然没有人……

今天,我们到哪儿都是旅游模式,和当初“主人之境”全然迥异。

常常是园区门口看地图,明了大致轮廓,再想方设法用最短时间、最全面地踏过一遍才值。某处若有导游加点野史故事,钱啊女人啊这类,大家嘻嘻一笑,更觉得票价值了。

而园的主人必定不是每日一万步,急着把园子匆匆走过一遍。有可能一驻足就是半晌时光。

我们游什么?主人想什么?

我只能尽力想象当年的主人,赏心也好,伤怀也罢,都是独自面对。

都说古人最高级的喜好是玩石,我不懂石头,估计和现在打游戏机差不多——再复杂的路,也要打通关,钻过去。导游叫大家不要轻易尝试钻石林,看似只是一堆太湖石,实则暗道重重。

我想当年主人的乐趣,未必是像现在这样钻着玩儿,主人运用想象力就足以乐此不疲。

古人一向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才发现,原来石中就有大世界。当年的许多画家,不就是这么凭借想象创作的吗?

左图的狮子林的高山流水,游人比例较大。如果人物缩到最小,和右图的山水画不就很接近吗?

拙政园一角。人流不断,我已汗流浃背。

古人哪里有如我们这样的好条件,一个缆车送到山顶,或画或拍照,然后下山对照创作。

古人依靠的唯有想象力,也只有有了想象力,才有万水千山总是情啊!

试想一下,把自己缩至最小置于太湖石山,想象在山间或行走或休憩,可不就是“万事皆可放下,万物尽在心中”吗?

园是旧的、人是新的,冬去春来,人生不过浮萍。

精致如画,亦是两茫茫。

而迷人的,也正是这样吧。

坐标: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咖啡馆

此次出游,目标一是博物馆,目标二是小桥流水园林。

人总是贪心的,原想着待在某处多些时间好好画几张,结果走着走着就贪图更多地点,画也就成了速写。

坐在校园内的咖啡馆。窗外的几个学生一直在聊天,她们不像学画画的女生,倒像是《创造101》中跑出来的姑娘——个个身材修长、打扮时尚,从外表看不出所学专业。

周末的美术学院不准外人进,但我都走到校门口了没理由退回去,和老妈昂着头直接踱进校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