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九十四章 再接再厉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八百九十四章再接再厉(下)

兴修水利,按照惯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村子能完成的。

一个村子能完成的多半都叫做沟渠的。

从沟渠到水利设施,蓄水、引水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扬水才是关键。

有了泵房,才能把平日蓄的水,在干旱的时候,引到需要的土地上,所以,杜老爹称呼山上药田的水渠为水利设施。

杜老爹虽说不是种田的好手,但他也知道,种地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水肥。

防旱防涝勤积肥这三点做好,田地的产出就不会很低。

没有蓄水防涝的水利设施,种地就是靠天吃饭了,按照农谚说来,靠天吃饭就是十旱九涝三年蝗了,不会有一天安生日子。

“爸,这十几年山上附近的山林,差不多有了完善的水利设施。

东南面洼里的山林,大部分也有了这种水利设施。

洼里、马店集、太平庄,新换的山林,也正在开渠备料之中,三五年之内,差不多会有雏形。

这些年,我们拢共修渠几百公里,植树近千万株。

之前童山濯濯的洼里山林,有大半实现了灌木覆盖,小半已经有手臂粗的小树了。

按照这个趋势,再有十几二十年,洼里到虎峪一代,基本可以恢复生态循环了。

这又是药山的一笔隐性投入,如果算钱,总要大几千万吧?

这类投入,远远超出了土地的租赁费用,上面还是要给个说法的。”

杜老爹问,李胜利答,张口还是以钱势压人。

现在的几千万,就是后世的几亿几十亿。

这类投入,李胜利当然不会白白的打水漂。

许多事,总要向上面讨一个说法的。

“你呀!

以遇上跟中医有关的问题,就过于偏执了。

好吧!

这些投入,我可以作为刚刚建议的附带条件,拿出来说一下。

你私下给我说说,洼里、山上这两个村子,一年的药材收入有多少?”

点头允了贤婿的请求,杜老爹也不是没有条件的。

之前有人史海钩沉的时候,也说过洼里、山上、马店集的事。

杜老爹也让人调查过,只是几个村里的天然的阻力不少。

自打风雨开始,这几个村子,在公社在乡里,也被蒙上了一片轻纱,许多事都看不真切。

公粮提留虽说一点不少,购粮也能足额上缴,但公社跟乡里,至今下不来,在京郊也是个特例。

“以户论,大概十万,以个人来说,两三万吧!

当然,这个两三万,不是从药材公司那边赚来的。

山上村这边的医界前辈,每年都要耗用大量药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