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迹(第4页)
他没有退开,反而又向前踏了半步,目光从画纸缓缓移到她脸上,那眼神专注得仿佛在鉴赏一件稀世珍宝。
“是吗?”他语调微微上扬,带着一丝玩味,“那真是遗憾,我还以为,以舒老师对真实的追求,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闯入画面的‘意外’。”
他特意加重了“意外”两个字,像是在提醒她,他的出现,于她而言,或许正是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
舒榆抱着画板的手指微微收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再真实的场景,也需要取舍。画家的工作就是做减法,剔除干扰,留下核心。”
她意有所指,暗示他的存在,于这幅画而言,或许正是需要被剔除的“干扰”。
“干扰,”李璟川轻轻重复着这个词,像是细细品味,随即抬手指向画中那座青石板桥,“就像这座桥,连接两岸,本是场景的一部分,若因为作画的人站在桥这头,便刻意抹去桥的存在,那这幅画所呈现的‘真实’,是否本身就带有了画者的偏见和局限?”
他的反驳温和却犀利,用一个精妙的比喻,轻易化解了她的“剔除论”,反而将问题引向了她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的主观性。
舒榆一时语塞,发现自己再次落入了他言语的陷阱。
她避开他灼人的视线,转而看向他沾了些尘土的裤脚,试图转移话题:“李市长考察文化项目,还需要亲自下田踩泥巴吗?真是事必躬亲。”
这话带着细微的讽刺,想将他重新推回“市长”那个遥远而正式的身份。
李璟川顺着她的目光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裤脚,唇角弯起一个无奈的弧度,语气却坦然:“从停车场过来,恰好看中一段沿河的田埂小路,风景独好,就走了走,比起坐在车里走马观花,我更喜欢这样能触摸到土地温度的方式。”
他顿了顿,目光重新锁住她,“就像欣赏一幅画,隔着玻璃橱窗,总不如近距离感受笔触和色彩的温度来得真实。舒老师觉得呢?”
他又将话题绕了回来,并且再次将“欣赏画”与“靠近她”微妙地关联起来。
舒榆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他总能轻易地瓦解她的防御。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不再与他进行这种机锋交错的言语游戏,直接问道:“李市长这次来漓江,打算盘桓几日?小镇虽好,只怕容不下您这尊大佛太久。”
她想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想知道他这次的出现,是又一次短暂的“路过”,还是……
李璟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潺潺的流水和热闹的市集,随后看向她,眼神深邃,“行程或许有期,但感受无边,有些地方,有些人,值得多花些时间,慢慢了解。”
他的回答依旧含蓄,却比任何明确的日期都更让人心惊。
“有些人”三个字,像羽毛轻轻搔过心尖,带来一阵微麻的悸动。
舒榆发现自己完全不是这个男人的对手。
他的每一句话都像经过精心打磨,进退有度,既不过分冒进,又始终牢牢掌握着主动权,一步步蚕食着她的冷静和界限。
她垂下眼帘,看着石板缝隙里刚刚滚落的画笔,沉默了片刻,终于选择了一种近乎放弃抵抗的、带着点破罐子破摔的语气,轻声说:“随您吧,只是我这人散漫惯了,恐怕没太多时间陪李市长进行‘深度考察’。”
这话听起来依旧带着刺,却已然弱了许多,甚至透出一丝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无可奈何的放任。
李璟川看着她微微颤动的睫毛和紧抿的唇线,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得逞般的笑意,快得让人无法捕捉。
他知道,今天这场“偶遇”,目的已经达到。
他弯腰,优雅地拾起地上那支滚落的画笔,用指尖轻轻拂去沾上的灰尘,然后递到她面前,动作自然得像演练过无数次。
“画笔掉了,舒老师。”他的声音恢复了一贯的温和醇厚,“创作要紧,我就不多打扰了。希望下次有机会,能看到这幅‘完成了’的作品。”
他特意强调了“完成了”三个字,随即对她微微颔首,转身,从容地走向桥对面那群等待的干部,仿佛真的只是一段公务间隙偶然的插曲。
舒榆怔怔地接过那支还残留着他指尖温度的画笔,看着他挺拔的背影融入人群,消失在小镇熙攘的街巷中。
河风依旧吹拂,市集依旧喧闹,可她握着画笔的手,却久久没有动作。
画纸上那片因他而生的留白,像一个无声的宣告,提醒着她,那个男人,已经不容拒绝地,再次侵入了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