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2页)
顾问行一直等着苏敏说服皇帝用膳,眼巴巴的往这里瞧着,再一看忍不住心里惊叹,苏敏居然凑过去看奏折,皇帝也任由着她看。
也就是苏敏可以这般看奏折了吧,随即又想起来,似乎小时候,皇帝就时常让苏敏读奏折给他听。
那时候苏敏的字认的不多,读的磕磕巴巴的,还被皇帝严厉的训斥,让她好好练字。
顾问行惋惜的想着,两个人小时候真的十分要好呀,可惜长大了,苏敏嫁出去了。
皇帝把折子一丢,发出啪的声音,说道,“这个平南王,居然参合这等事,就不怕朕治他的罪。”
苏敏知道,姚启圣最大的问题就私自开海,而海禁是为了遏制郑经这个朝廷的心腹大患,平南王作为藩王,居然还帮着姚启圣,
,
咬一口满是软绵的香甜奶油味,里面裹着满满的糖水黄桃,滋味实在好。
皇帝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便是吃点心时也不爱多话,但架不住苏敏喜欢说,一来二去,两人便是用膳时也会闲聊几句。
其实苏敏今天见到姚启胜时,就想帮他说话了,甚至暗自琢磨,今日万岁爷为何让人把姚启胜押到京里来?按道理,他不过是个知县,真若犯了大错,就地处置便是,再者,这事的主犯是两广总督,即便要押解入京,也该先押解总督才对。
转念一想,她便明白了,上次她在万岁爷心里种下的关于海禁的种子,如今是发芽了。
这会儿康熙正年少气盛,带着股睥睨天下的傲气,就像那日他说的有何不敢?这时候他肯定有了想要撤三藩的想法了,而银子是关键。
曾有人说过,姚启胜是个实干的全才,做事不拘一格又灵活有度,更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若是万岁爷愿意启用他,或许两广之地会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姚启圣能稳住郑经,又大开海禁,收取税收,那自然对皇帝是大好的。
可苏敏也说不清,自己这么做究竟对不对,历史的车轮因她而改变,这后果实在难以预料。
“陛下,奴婢不甚清楚。”苏敏虽偶尔偷懒,贪吃,总想着躺平过日子,可她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自知之明,“奴婢只是觉得,姚大人有些可惜了。”
皇帝严肃的说道,“他可是犯了海禁之罪。”
“您仔细看过姚大人为何要私开海禁吗?”姚启胜在这事上,做得实在漂亮:当年他接任江山知府时,府里的亏空就有十七万两,又因海禁的缘故,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他当时做的选择,是和葡萄牙人合作,把港口租给对方,一年能收二十万两银子,这些钱,他全用来补上了府里的亏空。
流民归乡者三千余户,税银增收五千两。
“您看,这算不算能吏?您不是最缺银子?”
这也是皇帝至今动容的原因之一,姚启胜做的许多事虽不合规矩,可出发点都是为了百姓,而非谋私利,而且太能赚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