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第2页)
小雨利用这个功能,开发出“丝路明月”升级版:用基因库模拟的西域香料,搭配分子料理技术,创造出在口中会“绽放”的酥饼。
这款产品在国际美食节上引起轰动。
但李苏始终记得外婆的教诲。
在运用强大功能的同时,她坚持在店里保留最朴素的“本源滋味区”,每天限量供应外婆手法的家常点心。
冬至那天,她启动基因库的“时空宴席”功能,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家宴:
良渚文化的稻米饭、唐宋的宫廷点心、明清的民间小食、乃至基因库推演出的未来食物。
不同时空的味道在餐桌上交汇。
当尝到基因库根据家人dna调制的“专属养生糕”时,程奶奶红着眼圈说:“这滋味……就像把千年的关爱都吃进了心里。”
宴席尾声,系统光屏突然投射出全息影像——历代饮食传承者的身影依次浮现,最后定格在外婆在灶台前微笑的画面。
“原来我们从来不是孤独的守护者。”
李苏望着光影中那些跨越时空的同路人,“每个认真对待食物的人,都是文明滋味的一部分。”
深夜打烊时,她将今晚的宴席滋味存入“味觉记忆银行”,标签是“文明的温度”。
窗外雪花纷飞,而“家滋味”的灯火,依旧温暖着每一个寻找归处的人。
这次,它照亮的不只是个人的乡愁,更是一个文明千年未断的味觉记忆。
当小雨在日记本上写下“薪火相传”时,系统光屏在她笔尖投下一行小字:
【检测到传承意识觉醒,文明守护者序列激活。下一阶段:寻味人间,正在生成个性化任务】
这行字让小雨陷入沉思。
她想起外婆常说的一句话:“真正的味道不在食谱里,而在人心里。”
也许,系统下一步要引导的,不是去追寻更古老的秘方,而是去发现寻常百姓家中那些即将消失的质朴味道。
第二天清晨,小雨向家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是不是该走出厨房,去街头巷尾寻找那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小吃了?比如校门口的糖画,老街上的捏面人,还有夜市里的吹糖人……”
李苏欣慰地看着女儿:“你说得对。真正的饮食文明,不仅存在于宫廷菜系里,更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于是,“家滋味”启动了“寻味人间”计划。
趁着假期,小雨带着团队,走遍大江南北。
他们在陕北的窑洞里记录老奶奶手把手教孙女剪窗花、做黄馍馍;
在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上,听船娘哼着小调炖鱼汤;
在西南的吊脚楼里,跟苗族阿妈学做五彩糯米饭……
每个寻到的味道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系统将这些故事与味道一起收录,生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最让小雨触动的是在西北一个小县城,她遇到一位做“石子馍”的老爷爷。
老人说,这手艺是从他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以前走西口的人都会带上一袋石子馍,既当干粮,也解乡愁。
“可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了。”老人叹了口气,“等我走了,这味道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