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神医宇智波安(第2页)
林七摇头:“我是她的哥哥。”
女孩怔住了。随即,泪水无声滑落。她翻开涂鸦本,里面全是同一幅画:一个男孩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走在一条由灯火铺成的路上。每一页角落都写着一句话:
**“等我长大,我也要当提灯人。”**
“我一直画这个梦。”女孩抽泣着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每次画完,心里就暖一点。”
林七蹲下身,轻轻抱住她:“因为你记得她。哪怕你不认识她,你也记得那份光。”
这一幕被路过的行人看见,有人掏出手机拍摄,有人默默跪下合掌祈祷。很快,整个广场的人都聚集过来,围绕着那本涂鸦本,开始讲述自己的记忆??关于失去的亲人,关于未曾说出口的道歉,关于某个雨夜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
当夜,钟楼的指针第一次转动起来。咔哒、咔哒……声音清脆而庄严,仿佛时间终于原谅了人类。
一个月后,第一所“记忆学校”在东京原址建成。没有围墙,没有考试,唯一的课程是“讲述”。孩子们每天围坐在篝火旁,分享自己或他人的人生片段。有的讲父母的爱情故事,有的复述祖母口中的战争经历,还有的写下给未来世界的信: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相信,我们曾经努力不让任何人消失。”
林七担任首任讲师。第一天上课,他只说了两句话:
“你们不必记住所有事。”
“但请永远记得如何去爱。”
台下的孩子齐声回应:“我还记得你。”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提灯运动”。人们自发组织“记忆巡逻队”,走访孤寡老人、流浪者、战后幸存者,记录他们的故事并上传至开放数据库。这些内容不再加密,也不受控,任何人都能查阅、补充、传承。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某夜,一群蒙面人袭击了记忆学校的档案馆,纵火烧毁了上千份手稿。火焰吞噬纸张的噼啪声中,林七冲进火场,拼死抢救出最后一箱资料。当他浑身焦黑地倒在废墟上时,萤紧紧抱住他,哭喊着:“值得吗?为了几页纸,差点丢了命!”
林七喘息着,从怀里掏出一本烧得只剩半边的笔记本。封面上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爸爸的最后一封信”。
“每一笔记忆,都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他艰难地说,“烧掉它,就像杀了他第二次。”
第二天,全城万人自发集结,在原地重建档案馆。他们带来家传日记、老照片、录音带、甚至刻在石头上的诗。一位盲人老太太摸着新砌的墙砖说:“我看不到字,但我记得声音。从今天起,我每天来这里,为所有人朗读。”
这场行动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在战火纷飞的地区,士兵放下武器,聆听平民讲述家园往事;在贫民窟,孩子们用粉笔在地上写下“我记得你”的誓言;在监狱里,囚犯们开始互相倾听彼此的过去,寻找救赎的可能。
而在南极湖底,那面破碎的镜子深处,影像持续演化。那个手持《回音集》的年轻男孩身影愈发清晰,身后跟随的孩子越来越多,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灯??马灯、手电、灯笼、手机闪光……他们一步步向前,踏过冰雪,穿越废墟,走向未知的黎明。
某一刻,男孩停下脚步,转头望来。
这一次,他不再微笑。
他抬起手,指向镜头之外的某个人??
或者说,某个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你。
他的嘴唇微动,声音穿透时空:
**“轮到你了。”**
与此同时,地球上某个角落,一个普通少年正蜷缩在床头看书。窗外暴雨倾盆,突然停电。黑暗降临的刹那,他本能地伸手摸向枕边,抽出一本破旧笔记本,借着手机残存的微光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如果你看到这里,请写下你还记得的事。然后,把它传给下一个需要光的人。”
少年咬了咬牙,开始书写:
“我记得奶奶说过,最黑的夜里,星星反而最亮……”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而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孩子接过这本笔记,读完后默默添上一句:
“我还记得你。”
灯,又一次亮了起来。
而且,比从前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