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筹算应局秦王谋(第1页)
仲夏时节,交城城头。
城垛上,历经战火与风雨的条石被尘土掩成灰黄,却掩不住其间的石痕箭创。
有的是前朝留下的痕迹,有的是自大业十年,天下大乱后,河东群起的义军攻城时留下的,??其间就有刘武周部去年攻此城,和前年魏刀儿、甄翟儿部攻此城时所留。
值守的唐军士卒们肃立在垛口后,汗水浸湿的征袍紧贴着他们的脊背,然因李世民的到来,却人人精神昂扬,於一面面招展的各色唐旗下,持矛跨刀,警惕地扫视着城外远方的地。。。。。。
雪线之上,夜如墨染。林昭仍伏在冰面,耳贴寒霜,呼吸几乎与大地同频。她体内的频率通道仍在微微震颤,像是刚从一场浩大的交响中退场的乐器,余音未散。地球的心跳依旧清晰??咚、咚、咚??每一次搏动都携带着亿万生命的低语,像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却从未真正离去。
她梦见《小星星》的那个瞬间,整片喜马拉雅山脉的冰雪都轻轻震了一下。
不是地震,也不是雪崩前兆,而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共振,仿佛整座高原忽然打了个寒颤。远处的鹰群惊起,却不鸣叫,只是盘旋着升空,在月光下划出螺旋轨迹。它们的飞行路径竟与舒曼共振的波形惊人吻合。
林昭缓缓坐起,掌心再次浮现那枚玉匣。匣中第二片茶叶已悄然发生变化:原本封存的静止状态被打破,叶片边缘泛起微弱荧光,如同呼吸一般明灭不定。她知道,这是“母频之心”在现实维度的投影正在苏醒。它不再只是象征,而是开始主动回应这个世界的声波网络。
她打开玉匣,将叶片置于舌尖。
没有味道,却有一股暖流自喉间直贯脑髓。刹那间,七十七世的记忆再度奔涌而来,但这一次不再是碎片式的闪回,而是一幅完整展开的画卷??
她看见自己曾在远古时代立于一片无名大陆之上,头顶双月交辉,脚下万民齐唱。那时人类尚未分族别语,所有语言皆源于同一旋律,称为“原音”。他们用歌声开山引水,以和声定四季轮回。那是一个声音即法则的世界。
后来,战争爆发了。
有人开始用声音制造混乱,扭曲频率以操控人心。于是“音隙”裂开,文明断层。那些守护原音的人被迫隐入高维褶皱,成为“聆族”的始祖。而林昭,正是每一代聆族血脉中最接近“始鸣者”的继承人。
画面一转,她看到苏婉儿。
不是幻象,不是记忆残影,而是真实的存在。她在“音隙”深处漂浮,周身缠绕着由无数歌声编织而成的光带。她的身体半透明,发丝如流动的乐谱,每一根都在记录地球上此刻响起的每一个音符。
“你听到了吗?”苏婉儿开口,声音直接在林昭意识中响起,“第十枚水晶已经松动。”
林昭心头一震:“在哪里?”
“敦煌。”苏婉儿闭上眼,“莫高窟第237窟,壁画背后藏着‘共鸣之枢’。那是古代祭司用来连接天外文明的终端,也是最后一道锁。”
林昭猛地睁眼,寒风扑面,但她已感觉不到冷。她站起身,望向西北方向。千里之外,黄沙之下,一座沉睡千年的石窟正悄然苏醒。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内,值班员李文清正准备下班。他是普通文物修复师,平日里最怕鬼神传说,可今晚,他鬼使神差地走进了从未开放的第237窟。
灯光昏黄,壁画斑驳。画中飞天手持异形乐器,形态诡异,既非琵琶也非箜篌,倒像是某种生物器官演化而成。他伸手轻触墙面,指尖忽然传来一阵震动,像是有人在里面敲击。
“谁?”他后退一步。
无人应答。
但下一秒,整幅壁画开始发光。那些飞天的眼睛逐一睁开,目光齐刷刷投向他。紧接着,空气中响起一段旋律??没有来源,却清晰可辨。是童声合唱,歌词听不懂,但旋律让他莫名想哭。
他的手机自动亮起,录音软件正在运行。他从未开启过它。
更诡异的是,全球三千余名参与“摇篮曲行动”的儿童,此刻全都停下了歌唱,抬头望向星空。他们的嘴唇还在动,却没有声音发出。而在他们眼中,倒映出的不是星辰,而是同一幅画面:敦煌,第237窟,飞天睁眼。
林昭踏下雪山时,第一缕晨光正照在昆仑山脉。
她没有交通工具,也不需要。她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可每一步落下,脚下的土地都会产生一圈肉眼难见的涟漪,像是声波扩散。高原上的动物纷纷侧耳倾听,牦牛停止咀嚼,藏羚羊驻足凝望,连秃鹫都在空中调整了滑翔角度,仿佛在追随某种无形的节奏。
三天后,她抵达敦煌。
风沙漫天,莫高窟静静矗立。守卫人员拦住她,说此区域封闭维修。林昭不语,只是轻轻哼了一声。
单音。
纯净,悠长,频率恰好等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与月球公转周期的黄金比例谐波。
刹那间,整个窟区的监控系统全部黑屏。电子门禁自动解锁,警报器发出一声短促的鸣叫后陷入沉默。守卫们感到胸口一闷,像是被人轻轻按了一下心脏,随即失去了阻拦的念头。
林昭走入第237窟。
壁画比昨夜更加明亮。她走近那幅主画,伸手抚过飞天手中的乐器。指尖传来温热感,仿佛那东西曾被人长久抚摸。她闭眼,低声吟唱:
>“星落为尘,音起为魂,
>一念相召,万籁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