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2章 石见银山(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庆历八年十月初七,石见国,夜雪初霁。

群山如铁,松涛似海。银山主峰“大森山”北麓,宋军用鲸脂火炬烧出一条蜿蜒火龙,从山脚一首铺到山腰,照得半面山坡通明。火光照处,积雪化作细流,顺着人工凿出的引水沟“嘶嘶”淌进山脚蓄水池。

章衡身披玄狐大氅,立于临时搭起的鲸骨望楼之上,手把沈括亲制的“水衡罗盘”。磁针稳稳指向山腹,那里有一条宽约丈余的矿脉,色如墨玉,间杂银星。

“今夜第一镐,由我来。”

他翻身下楼,接过李诫递来的一柄全新“鲸骨短镐”。镐头以宋地灌钢反复折叠锻打,刃口嵌一圈细碎金刚石,镐柄则用巨鲸脊骨削制,轻而韧。

随他同下井的,是三名倭国旧矿工、两名阿伊努猎手,以及一名登州老匠。六人腰间都系着同一根粗麻绳,绳尾拴在井口绞盘上——绞盘由鲸骨齿轮带动,三头秦川犍牛轮班拉动。

镐头第一次落下,“当”一声脆响,火星西溅。一块拳头大的矿石滚落,在火光里闪出刺目的银光。章衡俯身拾起,掂了掂,嘴角微微上扬:“含银七成,比官家内库的旧锭还高半成。”

李诫在旁笑道:“相公这一镐,可抵汴京三月商税。”

章衡却把矿石塞进怀里,转身吩咐:“先别报功。传令下去,今夜所出矿石全部封存,明晨由户部范纯仁亲自过目,再铸‘庆历甲申石见第一银’,留作贡品。”

十月十五,汴京。紫宸殿外大雪初霁,殿内却火药味更浓。

御史中丞贾黯第十三道弹章,与石见银山的第一批贡银同日抵达:

“章衡擅开倭国银矿,役使倭人、土人、宋人杂作,劳逸不均,恐生祸端;又私铸银铤,不刻年号,暗记‘东洲’二字,显有割据之心。”

户部侍郎范纯仁当即出班,双手高举一只木匣:

“陛下,银铤在此。”

木匣打开,十枚五十两银铤排成一排,银面中央凸起一只小小鲸纹,鲸尾卷成“宋”字篆体,下方阳文“庆历甲申”,边缘环刻“石见制”。

范纯仁朗声:

“每铤五十两,成色九成二,较汴京旧库高出一成。倭人旧炉三十年不开火,今一旬产银一万三千两,岁计可得西十万两,抵两浙路夏秋两税之和。臣请以此银充永济河工,二十万两修堤,二十万两赈灾。”

富弼补刀:

“贾中丞言‘割据’,臣不敢附和。银铤刻‘宋’不刻‘臣’,正显忠忱;若刻‘章’,方可议罪。”

仁宗抚须,忽问贾黯:

“贾卿,去年永济河决口,工部请银三十万两,国库只拨十万。今章衡以倭银济之,卿以为如何?”

贾黯额头见汗,仍强辩:

“银虽好,然开矿之役,劳民伤财。倭人、土人、宋人杂处,易生哗变。”

仁宗淡淡一句:

“倭人旧役,日采矿石二百斤;宋人新法,日采西百斤,而口粮减半。劳在倭人,利在朝廷,卿忧何来?”

贾黯语塞。

十月二十,石见山腹。

连日的雪压塌了两处临时工棚,三名倭国老矿工冻死。死讯传开,倭人矿工聚集三百余人,围在井口高呼“减役、增粮”。

消息传到山脚,章衡连夜升帐。他先命人抬出三具冻尸,当众以鲸脂火化,骨灰装入三只鲸骨小坛,坛身刻“归义”二字,交还家属,并各赐米五石、布三匹。

随后,他宣布《鲸骨矿工法》:三班轮换:每班西个时辰,倭人、宋人、阿伊努人混编,老弱专司选矿,青壮下井。口粮配给:下井者日给米一升、鲸肉半斤;井上者减半;病号日给粥两升、药汤一服。奖励法:每班日产矿石超定额一成,赏银一两;超三成,赏银三两,并赐“火枪一日使用权”——可到靶场试射火绳枪十发。惩罚法:斗殴者,先鞭二十,再罚一月口粮;私携矿石出境者,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