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冬雪护苗暖与跨洲传微光(第1页)
后记续三·冬雪护苗暖与跨洲传微光
营地的清晨落了层薄雪,田垄上的保温膜裹着白霜,老农夫踩着雪印绕着麦苗走,手里攥着根长竹竿——每走几步就抬手拨掉保温膜上的积雪,动作轻得像怕惊醒新芽。“雪压久了膜会破,冷风钻进去,麦苗就冻坏了,”他对着跟来的小诺说,竹竿尖轻轻碰了碰膜下的麦苗,隐约能看见淡绿的茎秆在雪光里晃,“你看,它们还在长,就是慢了点。”
小诺和念念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冻好的“麦叶冰挂”——是昨晚用麦叶、清水和少量地脉泉水冻的,冰块里裹着完整的麦叶,像透明的琥珀。“我们要把冰挂挂在保温膜的竹竿上,”念念踮脚往竹竿上挂了个,阳光透过冰块,把麦叶的影子投在麦苗上,“冰挂能反光,给麦苗补光,还好看!”小诺还在每个冰挂旁系了根红绳,绳尾拴着颗干沙棘果:“沙棘果是沙漠的小太阳,让它陪着冰挂,麦苗就不冷啦!”
实验室里,苏芮正盯着屏幕上的气候数据——南极的寒流比往年早来十天,保温棚外的温度降到了零下三十度,队员说加热线的功率有点不够,麦苗的生长速度慢了。“让雪叔先调两台备用发电机过去,”林野对着通讯器说,“我们的‘地脉加热毯’己经做好了,下午就用飞船送,毯子裹着麦秆纤维,能蓄热,比普通加热线管用。”
阿伯在旁边整理“冬护工具包”,每个包里都装着防霜油、铜丝接头和小捆麦秆:“南极的接口容易冻裂,防霜油涂在接头上,再用麦秆裹紧,能扛冻;雪叔那边的防风障要是被吹破,铜丝能临时修补。”他把小诺的麦叶冰挂也塞了两个进去,“让南极的小家伙们挂在保温棚里,看着也暖和。”
中午,雪叔的通讯先回了过来,附了张发电机的照片——两台银色的发电机摆在冰原上,旁边放着个麦穗挂坠,雪叔的队员正往飞船上搬。“发电机下午就能到南极!”雪叔的声音带着点喘,应该是刚帮着搬完,“我还带了箱冻浆果,冻得硬邦邦的,跟加热毯一起送过去,让他们煮麦粥的时候放两颗,甜得很!”
渔姐的消息也跟着跳进来,是段海边结冰的视频——她的队员正用营地送的“防冰铲”清理海边麦田旁的冰碴,铲子上贴着麦叶贴纸。“海边的土冻得硬,多亏了这铲子,”渔姐蹲在田垄旁,对着镜头展示刚冒芽的麦种,“芽尖裹着层冰壳,我撒了点你们寄的麦麸肥,冰化了就能吸收,肯定能长壮!”
下午,林野和赵柯带着地脉加热毯往南极飞,路过峡谷时,阿岩在空地等着——他手里捧着个陶罐,里面装着热乎的沙棘汤,还有几捆加厚的防风布。“沙棘汤趁热喝,抗冻,”阿岩把陶罐递过来,“防风布给南极的兄弟带过去,他们的保温棚要是漏风,能临时补,布上绣了麦穗,跟你们的加热毯配一对!”
到南极时,保温棚里的队员己经用雪叔送的发电机加了温,林野帮着把加热毯铺在麦苗根部,通电后,毯子泛着淡暖光,麦苗的叶子慢慢舒展了些。“冰挂太好看了!”队员把小诺的冰挂挂在棚顶,阳光透过冰块,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斑,“我们拍了麦苗的照片,等会儿发给你们,让你们放心!”
返程回到营地时,老农夫正煮着大锅麦麸粥,锅里加了渔姐寄的腌带鱼,还有阿岩送的沙棘粉,粥香混着暖意飘出老远。“给值班的技术员留两碗,”他盛了碗粥,递给刚进门的林野,“冬天守着感应网辛苦,喝点热粥暖身子。”小诺和念念凑过来,手里拿着张画,画着各据点的麦苗在雪地里生长,旁边写着“冬天不怕,我们一起守”。
傍晚,雪停了,大家围坐在篝火旁,通讯器里传来各据点的好消息:南极的麦苗在加热毯的暖光里恢复了生长,雪叔的防风障加固好了,渔姐的海边麦种冰壳化了,阿岩的沙棘苗盖了新草帘。阿伯掏出老队长的笔记,就着篝火的光写下:“冬雪虽寒,跨洲微光可暖苗;守护虽远,点滴情谊能连心。”
小诺躺在麦秆堆上,看着棚顶的冰挂,突然说:“等春天来了,我们就把冰挂里的麦叶种在田里,肯定能长出新的麦子!”念念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颗麦种,“我还要把这颗麦种寄给每个据点,让大家春天一起种,秋天一起收!”
林野和苏芮坐在篝火旁,翻着各据点发来的照片——南极的冰挂映着麦苗,北极的防风障上挂着麦穗挂坠,海边的麦种顶着新绿,峡谷的沙棘苗裹着草帘。这些照片像一串暖亮的珠子,串起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也串起了所有守护者的心意。
夜色渐深,保温膜下的麦苗在加热毯的暖光里悄悄生长,篝火旁的麦粥还冒着热气,通讯器里偶尔传来各据点报平安的声音。冬天虽冷,但他们知道,只要这跨洲的微光不停,这守护的情谊不断,明年的麦浪一定会比今年更金黄,明年的团圆一定会比今年更热闹。而这份藏在冰挂、热粥、加热毯里的温暖,会像地脉能量一样,在这片土地上,陪他们熬过寒冬,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