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章 稚嫩(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当时站得太久,直到那女生发现他。他吓得逃走了。

但从那天起,他偷偷记下了那曲子的旋律。

第一乐章的主部再现段。

他弹得小心翼翼,但每一个呼吸点都拿得准。他像是在走悬崖边缘,却始终没有失足。

评委席上,有人停了笔。

他不是技术型选手,这很明显。

他的跑句不够利索,几个上行琶音甚至在高音区略微模糊。

但他没有刻意掩盖那些瑕疵,而是顺势以一种近似歌唱的方式,将旋律从最薄弱的片段中缓缓托起,拉回到正轨上。

他在表达。

不是大段意识流式的情绪宣泄,也不是铺陈式的结构建构,而是纯粹地,在表达。

表达他心里某种东西的形状。

它不漂亮,不复杂,也没有特别的修辞。但是真实。

第二乐章:Intermezzo。

他在第一小节前轻轻吸了一口气。

那不是为了准备弹奏,更像是“要说话”之前的自然呼吸。

钢琴声落下,如流水倒映月光。

他的手指变得柔软,动作放缓,触键时略带迟疑,却异常真切。

他不是在用钢琴“演奏”,而像是在找人说话。

那不是音乐学院式的精准塑形,也不是导师课堂上强调的线条与音响控制。

那是一个少年孤独太久,终于学会如何用音乐表达的方式。

节奏稍慢,句尾轻垂,有些句子甚至像被反复斟酌后才吐出的语言。

评委席上的那位外国女评委,笔停在手边。

她的表情没有明显起伏,但目光却变了。

她不再只是评判,而像是被某种东西牵住了注意力。

这孩子有自己的风格。

不是外在风格化的张扬,而是由内而生的倾向。

他擅长在慢板中构建空间,用留白引导共鸣,用极简的音响语言维系情感张力。

而另一位国内教授也悄然点头。

他注意到,秦致远在慢板段落中,对于“呼吸”的处理,有一种未经训练却极为自然的控制感。

不是基于标准谱面节拍的精密计算,而是出于倾听本能的选择。

他愿意放慢。

他不怕静止。他甚至在一个乐句结束后,空出整整一拍,才缓慢接入下一段。

这种处理方式,在标准教学中常常会被认为“松散”、“未经雕琢”。

可在这一刻,它令人信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