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征途(第3页)
江临舟挂断电话,手指微微收紧。
上一世他便已经证明,练琴不是“耽误正事”,而是他选择的“正事”。
几天后,假期临近尾声,校园里的人气渐旺。
江临舟抱着厚厚的谱夹,走向学校琴房区。他随便地选了一间琴房。
今天,他需要检验一下在“控制力”下的技术表现。
他翻开谱子,选择了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Op。10No。12)。
他没有像前世那样,一上来就追求排山倒海的激情和雷霆万钧的速度。相反,他刻意将节拍器调慢
108,远低于比赛常用速度130-140。
他的目标异常清晰:
左手跑动的绝对清晰颗粒感。
每一个十六分音符都要求音头清晰、时值精准、力度均匀。
指尖触键短促而有力。
手腕保持平稳,避免不必要的晃动影响清晰度。
右手和弦与八度的控制:不再是狂暴的宣泄,而是有意识控制力度和音色。
和弦落下时,手腕放松下沉,利用自然重量而非蛮力,追求深沉、饱满但不炸裂的共鸣。
重点在于节奏的精准、音色的统一和手腕的绝对放松,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劳损的紧张发力。
踏板的使用也极其克制,只在低音转换时轻点,保持织体的清晰。
愤怒的爆发、不屈的抗争、悲壮的尾声。他努力将前世的感悟融入其中,让音乐在控制中依然充满内在张力。
琴声从琴房的门缝中流淌出来,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和力量感。
门外,一个身影停住了脚步。是钢琴教研组的张明远老师,一位教学严谨、对学生要求颇高的中年教师。
他对江临舟的印象还停留在“天赋不错但心浮气躁、最近更是疏于练习”的阶段。
他本欲走开,却因这琴声中的“异常”而驻足。
他侧耳倾听,眉头先是惊讶地挑起。
这左手跑动的清晰度、颗粒感,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完全不像那个他记忆中浮皮潦草的江临舟!
更关键的是,那琴声里蕴含的一种沉甸甸的、近乎悲怆的决绝感,远超技巧本身,直击人心。
这绝不是靠小聪明能弹出来的感觉!
技巧对他们这个阶段的人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审美和表达方式,对音乐表达的选择性决定了钢琴的上限。
然而,当乐曲进行到需要右手八度爆发出排山倒海力量的高潮段落时,张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江临舟刻意的收敛??力量感不足,冲击力被削弱了。
一曲终了,琴房内短暂的寂静。
张老师推门而入。
江临舟闻声抬头,眼神平静,带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沉稳。
“江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