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1页)
“我们在京市已经有一处校区,不过在郊区,临近国际机场那边。那里目前尚能临时安排三百多名学生,新校区这边若真能赶在圣诞节之后就顺利启用,招生和临时安置都不成问题。我们手头的生源其实还是很充裕的,以前没有都招上来,也是没想好能否在京市继续长久发展。现在能与贵司深度合作,说不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国际教育大品牌在南方经济活跃的地方更吃得开,京市是首都,公办教育资源相当丰富,教育局那边他们也没有什么人脉,贸然扩展都心里没底,当年甚至不敢想短期内能再开个校区的事情。
现在林若妍不仅能拿到合适的用地,位置还这么好,又有专业队伍能实施一整套建设计划,区里还能给开绿灯,这都是她的合作资本。或许她不如那些大国企,可是那些大国企要的太多,轻易不会与外资合作。
托马斯最先想通了此节,代表其他人力推一起合作这个新校区的项目。达成共识之后,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出资和占股比例上再继续详谈就有了基础。
林若妍提出,租地盖楼的资金她都能负担,若是托马斯他们一开始不想投入太多,只负责师资、生源。但是托马斯他们肯定要保留对国际学校的控股比例。
林若妍笑道:“这容易,新校区股权你们占比百分之五十一,我占百分之四十九,不过因为前期投入我出的多,同股不同权怎么样?你们专心搞教育,我盖楼赚点钱。另外还有一些小要求,你们看着能不能满足一下。”
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双方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约定前十年,分红模式是二八开,林氏地产占收益的八成,十年后再按照股比来分配利润。林若妍也保证不会对学校的事指手画脚,只担任荣誉校董,求一个该学校毕业的证书,成为名正言顺的校友。
反正她拿了证书也不可能真去国外留学,就是一张好看的纸,用这样一份荣誉换来林氏地产让渡股权,这几位校董怎么能不同意?
当林如许知道这事的时候佩服的五体投地,林若妍没有归家前只是高中肄业,现在投资一所学校成为校董,补个知名的国际学校毕业证书,学历上顿时光彩不少。
其实国外许多名校也是捐钱就能入学,成为名人的校友。至于读书多少年能否毕业,有的学校要求严格有的要求普通,总还是能镀金混名堂的。
以妹妹这样的手段,就算没有国外名校的读书经历又怎样,还不是已经将地产公司经营的有声有色?
大学城效应
林若妍很快让下属将学校项目的相关合作计划制定好,并引荐托马斯他们一起去了cy区委员会,与教育局高层以及区里的领导见面一说,拿出工整详实的计划逐一展示,从招生、师资到校舍建设,各种方面都不是普通学校能比的,那是相当受欢迎,丝毫不亚于当初她八千万拍地之后带给委员会的那种震撼。
他们原本以为要求着大企业肥瘦搭配才能甩出去的教育地块,如今引入了国际知名的教育集团,有人给盖楼,有人给招生,今年就能招够名额,先用老校区临时安置学生,明年初新校区正式启用,这妥妥将成为本区新的亮点。
大x区那边有人从市里开会回来,听说了cy区引入了国际知名教育集团,将来要开办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国际学校,再一打听竟然是林若妍给撮合的,心态就有点失衡了。
林若妍如今被请来了大x区,只租了两栋楼,做生物医药基地打样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区里领导再次琢磨着要不要让林氏地产或者林氏集团再多投一些项目进来。
学校就挺好,那么大牌的国际名校,在大x区也可以搞啊,京市这么大,大x区地大物博,只要那学校愿意来,地方随便挑,肯定比cy区给的大。
林若妍听来听去,终于明白了,大x区这是希望她也能搞点高大上的东西,既然区里也意识到教育的力量,那之前她在农家乐对向女士她们提过的大学城概念,此时可以拿出来再仔细讲讲了。
她此时不会说人家国际教育集团选校址是很看重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就算都是一线城市,选哪个区也有具体标准。
当初她对cy区那块教育用地那么有把握,其实就是因为cy区有cbd以及奥运工程,那都是市里着重打造的对外开放窗口,将来十几年,国际学校扎堆的地方。
而大x区要差不多二十年后才会建成国际机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那里也都是研发和工厂,大企业总部的氛围比老牌cbd差了许多,高档住宅区也会少一些。所以她能提,托马斯或许看着她的面子会来大x区考察,却未必真能放下一个成建制的国际学校,开个国际幼儿园倒是不难。
“既然区里对国际教育集团也感兴趣,那我和他们说一下,改日也来区里考察看看。”林若妍不会推辞,托马斯是人精,就算不盖大学校,与京市区里的领导们搞好关系那也是难得的机缘。现在林若妍给了他机会,怎么可能拒绝?面子上该做的都会做。
“至于大x区的优势,诸位肯定比我清楚,区里地方大,市里的一些大学校区却小的可怜。我听说很多校舍都是五六十年代或者建国前盖的,距今早就超过了正常建筑物使用年限,成为了危房。”
随着林若妍的讲述,在场众人的思绪也打开了。
国际学校也不过是小学中学,正经能更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当然还是高等院校,比如那些城里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