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佛子王维五(第1页)
【王维《扶南曲歌词》】
【翠羽流苏帐,春眠曙不开。羞从面色起,娇逐语声来。早向昭阳殿,君王中使催。】
随着天声响起,柳宗元灵光一现。
想让裴延龄这样的奸臣下台,写文章上书,反而适得其反。
因为当今天子李适,有陆贽在其左右,数年熏陶之下,看文章的本事可是一绝。关于裴延龄的文章越多,李适兴许以为是裴延龄的威望猛升,所以忮忌的人变多了。
陆贽当年便是美名和骂声同在。
当今天子李适登基之时,引陆贽为翰林学士。陆贽的文章条理清楚,以至于后来在连连战火当中,重要的诏书都由他独自撰写。
一人之力,不经宰臣商议。后来朝中之人称陆贽为“内相”。这个称为从宰相口中说出,是嫉妒他扰乱朝政夺取相权,但若别人私下提起“内相”,反而是羡慕他凭借文采即被皇帝重用的真本事。
每日清晨,是决定朝中要事的时段。在翠羽帷帐之中,群臣在大殿之中上朝。
圣人批阅奏章,召对朝臣,他评判的根据,当然是信任奏文皆是实情,朝臣的对答合理有据。
李适在位已经十多年了,陆贽当年的那一套行文说话方法,朝廷内外,大家都学了去。
裴延龄也不意外,照着陆贽的言辞风格,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无缘亲眼见到真实情况,谁能分得出是否虚报。
况且,裴延龄嘴甜。
之前裴延龄奏报粪土里找到的白银为羡余,太府寺少卿上书抗议,称白银本就是每月申奏的存货,李适没有怪罪任何人,权当白银储存不当。谁让之前没人先讲羡余的喜报。
李适一眼看穿他谎报同州有八十尺木材的事情,但裴延龄会立马补充说君主圣明,天降奇迹。于是,皇帝便原谅他。
就像是当年陆贽哄着皇帝先向叛乱的藩镇服软,然后再出兵一样。
【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齐歌卢女曲,双舞洛阳人。倾国徒相看,宁知心所亲?】
皇帝究竟亲近谁呢?
天声的最后一句,令柳宗元的困扰有了眉目。
皇帝宠信的大臣,说错了可以原谅。皇帝冷落的大臣,说什么都是狡辩。
除非真的触及到了他内心深处。
李适即位之时,他一心收复河北三镇。然而藩镇未能平叛,反而引得天下大乱。
安史之乱有八年之久,李适平叛也打了七年。
起初还算顺利,而后因为皇帝拒绝藩镇世袭,使得藩镇继任者相互勾结,田悦称魏王,李纳是齐王,王武俊作赵王,朱滔为冀王,朱泚当秦帝,李希烈名楚帝,倏然之间大唐出现二帝四王。
战局紧迫,文武百官却大难临头各自飞。宦官和神策军一路护驾,皇帝方才保住安危。混乱之中,是陆贽出谋划策,局势才得以平定。
而后也因为陆贽,李适放弃了他最初的心愿。
这些年来,李适信任的人,仍然是落难之际,忠心于他的那些人。
如今,陆贽在李适面前抗议裴延龄,和当年文武大臣站到了叛藩那一头似曾相识。
李适如此重用宦官,便是因为他们不会靠嘴上功夫做事。
那如果宦官也反感裴延龄了呢?如果神策军因为裴延龄而受了委屈呢?
柳宗元对自己的思路颇有信心。
【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冬。
王维和同僚一起在大明宫西南的中书省用餐。
鱼脍虽美,但他并不动筷,吃点菜就够了。他看别人将酒一饮而尽,于是也跟着喝上几口。
能吃上大明宫的工作餐,得多谢丞相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