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不同的轨道(第1页)
第二十八章
转眼间,一年级已过两周。每天六节四十五分钟的课,从八点半到三点半,像要把我的小脑袋撑破。国语、算数、理科、社会……还有音乐、绘画、手工、家政、体育和道德,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每天匆匆忙忙却还是追不上进度。
相比之下恭弥的聪明显得更加耀眼了。
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七只小鸟,又用粉笔划掉了三只。
「那么,现在还剩下几只小鸟呢?」老师微笑着问。
大家纷纷在本子上用减法计算。我咬着铅笔,小心地在「7」旁边写下「-3」,然后低下头,悄悄数着自己的手指,生怕算错。
我抬头看向恭弥,他已经合上了课本。那本一年级的上册数学书,我注意到封底右下角有一个他用铅笔画的小小标记,意味着他已经快把整本书看完了。他既没有数手指,也没有写算式,只是瞥了一眼黑板,便直接在答案栏写下了「4」。
「云雀同学,」老师也注意到了,带着鼓励的神情问,「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恭弥沉默了一下,简短地说:「飞走了三只,就是剩下四只。」
「没错,答案很明显。」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但眼神里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只好转向其他同学。
下课后我忍不住跑到他座位旁。「恭弥你刚才是不是没数手指?怎么一看就知道的?」
他正在看一本新的书,头也没抬地「嗯」了一声。
「为什么不数呢?」我不解地追问,「不数怎么会知道呢?」
他这才侧过头看我,好像我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要数?」他反问道,然后拿起桌上一块橡皮和几支铅笔,随手摆在一起。「它们就在这里。拿掉一些,剩下的还在那里。」
我盯着那几支笔,努力地想理解他的话。对我来说,不算一遍,不数一遍,心里就没法确定。可对他来说,答案好像从一开始就摆在那里,他只需要「看到」,而不是「算出」。
手工课上,这种「不一样」变得更加具体。
老师让我们用彩纸折一只小鸟。我对照着图示,小心翼翼地折出每一步,生怕哪条线歪了。恭弥却只是瞥了一眼示范图,便将图纸推到一边,手指灵巧地翻飞,几乎是以一种拆解逻辑的速度,很快就折出了一只更精致、翅膀更有张力的纸鹤。
我看着他手边那只仿佛要振翅欲飞的纸鹤,再低头看看自己手里那只皱巴巴、勉强能看出是鸟的东西,心里那种闷闷的感觉更沉了。他好像能直接看透事物运行的「规则」,无论是数字的,还是纸张的。
也就在那时,我说不清楚哪里不一样,但就是感觉到,恭弥和我想事情的办法好像完全不同。这种不一样,比他会算我不会算,更让我心里闷闷的,像揣着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沉甸甸地往下坠。我好像不管怎么努力,都学不会他那种「看」答案的办法。
这块「海绵」还没被攥干,老师就用轻快的语气宣布了另一个让我头晕的消息:「大家知道吗?我们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次考试哦,会用『通達表』来记录你们的评级,虽然不计算名次……」
老师开始在黑板上画着时间线,那些词语和数字像小虫子一样钻进我的耳朵。
「第一学期是四月到七月,考完试就放暑假……」
七月要考试。
「第二学期是九月到十二月,然后放寒假……」
十二月也要考试。
「第三学期是一月到三月,最后是春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