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广陵有龙吟(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广陵,临时帅府。

冬日的寒气仿佛能穿透墙壁,厅堂内虽燃着铜炉,却依旧驱不散那股浸入骨髓的阴冷。刘备与张辽一左一右对席而坐。席间温着薄酒,摆着几样精致的下酒小菜,一如往日。他们是奉天子诏讨伐袁术的盟友,至少在文书上是如此。因此每日的会面、共议便成了例行公事。

“文远,广陵城中粮草尚足,将士用命,足可为朝廷固守此北面门户。”刘备微笑着为张辽斟满一杯酒,他的举止永远温文尔雅,无可挑剔。

张辽欠身致谢,沉声道:“皆赖使君调度有方。我部奉命在此协防,一切但凭使君号令。”

话说得滴水不漏,气氛却凝滞如冰。二人身后,关羽按剑而立,丹凤眼半开半阖,如同一尊庙里的神像,威严自生;张辽身侧的副将手也始终未离刀柄。这小小的厅堂与其说是盟友的议事之所,不如说是一处更为凶险的战场。他们都在等,等对方的一个破绽,也等一个能让自己破局的良机。自奉诏来到这广陵,刘备便如同一条被困于浅滩的龙,名为州牧,实则动弹不得。张辽这支名义上的“友军”,便是那捆在他身上的无形枷锁。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带着一身风雪急步入内,呈上一卷刚刚送达的急报。

刘备展开竹简,初时神色不变,但那双素来仁厚的眸子里却有什么东西骤然亮了一下。他将竹简递给张辽,语气平静地说道:“文远请看,淮南似乎是出大事了。”

张辽接过,目光一扫,心中亦是微澜。军报写得简略,却字字惊心:汝南西部黄巾复起,流寇四出,袁术南面要冲合肥,于三日前夜间,城中大乱,港口尽毁。

合肥的“陷落”,如同一声惊雷,将二人之间那层虚伪的平静彻底炸碎。

三日前,合肥城。

那夜的风雪,是高顺最好的袍泽。早在高顺分兵之初,刘辟便已遣出心腹,秘密潜入合肥城中,联络那些潜藏于市井之间、对袁术暴政早已心怀怨恨的黄巾旧部。他们如同一张埋于地下的蛛网,只待一个信号。

子时,城南的市集区,数处民房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转瞬间便连成一片。城中守军的主力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吸引,纷纷调往南城救火、维持秩序,整个城市的防御重心在瞬间发生了偏移。

无人注意到,在城市的另一端,临近巢湖的水门之外,高顺的七百陷阵营已分乘十数艘小舟,如幽灵般靠岸。那里的防御在城南大火的映衬下,显得如此薄弱。

预先埋伏的内应悄无声息地解决了水门的少量守卫,沉重的铁闸被缓缓绞开。没有呐喊,没有战鼓。七百名陷阵营士卒如同一股黑色的潮水,沉默地涌入城中。他们的目标并非城池本身,而是袁术维系江东的命脉——合肥港的船坞与武库。

这里的守军做梦也想不到,在这样风雪交加、城中失火的深夜,会有敌人从水路袭来。他们的抵抗微弱而混乱,在陷阵营那如同铜墙铁壁般的军阵面前,被轻易地碾碎、吞噬。

真正的烈焰在合肥港冲天而起。那些准备用以渡江的大船被浇上了火油,一艘接着一艘,在噼啪的爆响中化为巨大的火炬。火焰倒映在结着薄冰的水面上,将半个夜空都烧得通红。紧接着武库、粮仓也相继被点燃。

当满城守军终于意识到敌袭的方向时,一切都已太迟。他们被两处大火调动得疲于奔命,建制大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整座合肥城,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彻底的瘫痪与混乱。

陷阵营的士卒在完成所有破坏任务之后,便又如潮水般从水门退去,重新消失在了风雪弥漫的湖面之上。他们来时无声,去时无踪,只留下了一座陷入内乱、烈焰熊熊的城池,作为他们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广陵府衙之内,死一般的寂静。

张辽放下竹简,心中已是惊涛骇浪。他瞬间明白了季桓的全盘计划。高顺在西,虚张声势;在南,釜底抽薪。这一连串的打击,足以让任何一个君主手足无措。但他脸上不动声色,只是看向刘备,想知道这条被困的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刘备长身而起,在大厅内踱步,最终停在了一副巨大的淮南地图前。他的手指重重地落在了“寿春”二字之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