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50260(第10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

农司衙门内气氛融洽。沈钧钰正被几位同僚围着道谢。

自从他入农司以来,众人所做之事,陛下皆看在眼里,时常给予嘉奖。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从前他们纵有成绩,也因层层阻滞,难达天听,更遑论功劳与封赏了。

如今却大不相同。去年沈钧钰主导引种推广的高产玉米,成效斐然,几如祥瑞降世,惠及万民。而那“骟猪之法”的推行,更让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些荤腥油水。

陛下对此亦有所闻,不仅嘉奖了农司上下,连带着那些传授技艺的老农也得了赏赐。一时间,整个农司都对沈钧钰这位年轻的世子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大司农坐在上首,看着眼前和谐的一幕,捋了捋稀疏的胡须,眼中满是欣慰。他转向沈钧钰,开口道:“沈世子,眼看着过了正月,便是‘龙抬头’,春耕在即。届时翻地、施肥等事便要忙碌起来,待到三月,便是下种的关键时节。你对此番春耕,可有何高见良策?”大司农语气温和,带着明显的倚重之意。

沈钧钰闻言,立刻起身,对着大司农恭敬一揖,态度谦逊:“大人言重了。每年春耕,农司上下安排周密,经验丰富,实非下官所能置喙。下官关注农事时日尚浅,不足一年,于春耕这等关系国本的大事上,所知甚少,实不敢妄加建议。”

他这番话发自肺腑。他对农事的了解,主要源于抄录农书典籍以及去年亲身参与玉米种植的有限经验。在春耕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万千黎民生计的国之大事面前,他深知自己仍是个“门外汉”,再如何也不敢贸然指手画脚。

大司农听着沈钧钰恳切的自陈,非但没有失望,眼中欣赏之色反而更浓。他轻轻颔首,心道:谁说沈世子孤傲清高?此子分明是难得的清醒谦逊!

他温言鼓励道:“沈世子莫要妄自菲薄。若有好的想法,无论大小,皆可与本官直言。只要是对百姓有益,对朝廷有利,本官定会认真考量,择善而从。”

沈钧钰再次躬身:“是,大人。下官若有发现,定当及时禀报。”

就在此时,一名衙役急匆匆地跑进来,声音带着急切:“沈世子!靖安侯府派人来报,说侯夫人……侯夫人要生了!”

“什么?!”沈钧钰脸色骤变,方才的沉稳瞬间消失无踪。他猛地转向大司农,语速极快,带着掩饰不住的担忧:“大人!家父奉旨在外公干,此刻不在京中!家慈此次生产,本就因年岁已高,颇为凶险……请大人允准下官即刻归家!”

大司农闻言,也是心头一凛。他当然知晓靖安侯此刻正肩负重任在北境处理因雪灾和南唐滋扰而起的复杂事务,陛下亲命其坐镇,一时半刻绝难脱身。

沈钧钰作为嫡长子,此刻便是靖安侯府的主心骨。母亲高龄产子,生死攸关,他岂能不在府中坐镇?

“沈世子速去!速去!”大司农连忙起身,连声道,“侯夫人素来仁善,吉人自有天相,定能母子平安!府中若有需要,随时派人来衙门知会一声!”

“多谢大人吉言!”沈钧钰匆匆拱手,向堂内同僚们略一致意,随即转身,脚步如风般冲出议事厅。众人只见他官袍的长袖因疾行而猎猎飘飞,步履匆忙,全然失了平日的从容仪态,几乎是飞奔而去。

看着那难得失态却依旧难掩风华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堂内众人不禁发出一阵低低的感慨。有人低声道:“沈世子这般情急,足见孝心赤诚。这人长得俊朗,便是急起来,也自有一番风采啊。”

另一人接口道:“可不是?从前或许有人说他清高孤傲,自成亲后,家里那位……咳,虽说是‘胭脂虎’,但也让世子行事愈发稳重妥帖了。”

大司农站在门口,望着沈钧钰远去的方向,满意地点了点头,低声赞道:“此子心性纯良,既有才干又知进退,前途不可限量啊!”

这时,一位与沈钧钰共事颇为融洽、消息也较为灵通的官员凑近大司农,压低了声音道:“大人,靖安侯此次在北境城,接连立下大功,稳定边陲,抵御南唐,功勋卓著。待其凯旋回京,论功行赏,十有八九要接任病休已久的礼部尚书一职了。”

大司农闻言,倒吸一口凉气,猛地一拍额头:“哎呀!老夫竟将此事忘了!”他脸上顿时浮现出忧虑之色。农司因沈钧钰的加入和献策,才得以频频进入陛下视野,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

若沈钧钰因其父升任六部堂官(礼部尚书)而按例需外放避嫌,那农司岂不是……

“有何办法能将沈世子留在京中?”大司农眉头紧锁,低声问计。

那官员摇摇头,声音更低:“大人,礼部尚书之位悬空已久,陛下迟迟未定人选,明眼人都看得出,那是为靖安侯凯旋预留的。礼部乃六部之一,尚书位高权重。沈世子本身已是简在帝心的年轻俊杰,年纪轻轻官居五品。如今南唐局势微妙,陛下必然更需倚重靖安侯这等能文能武、可统筹全局的重臣坐镇礼部,兼顾邦交。相较之下,沈世子虽重要,但此刻,靖安侯的分量显然更重。”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因此,靖安侯升迁势在必行。沈世子为避父子同朝为高官之嫌,外放几乎是定局。此事关乎朝廷规制,勉强不得。大人,依下官浅见,不如等沈世子外放之地确定后,您再以农司名义,建议他在当地多多关注农桑之事,详加记录,汇总成册。如此一来,既是他履职的一部分,亦可为我农司积累异地经验,充实农书典籍,也算是在其位,谋其政了。”

大司农听罢,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连连点头:“此言有理!此言甚善!”他环视了一圈在场的官员,正色道,“你们也需警醒,无论沈世子在与不在,都需恪尽职守,认真做事!只要做出实绩,朝廷的封赏,本官必为你们力争!”

“谨遵大人教诲!”众官员齐声应道。

……

暮色裹着马蹄声砸在青石板上,沈钧钰攥紧缰绳的指节发白。凌蓟在后头追得气喘:“世子!朱雀街不得纵马——“

话音未落,玄色披风已卷过街角。靖安侯府门前的石狮子映入眼帘时,沈钧钰翻身下马的动作带起一串火星,鎏金马镫在暮色里划出半弧。

“母亲如何?“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垂花门,袍角扫翻廊下的铜盆也顾不得。晏菡茱正立在产房外的石榴树下,见他鬓发散乱的模样,忙递上帕子:“稳婆说胎位正得很,方才还听见母亲骂父亲。“

话未说完,屋里骤然爆出瓷器碎裂声。沈钧钰额角青筋跳了跳,抓着妻子的手不自觉收紧:“当真无碍?“

“苏嬷嬷盯着呢。“晏菡茱指尖轻轻划过他掌心,引他到廊下石凳,“白露晌午诞下麟儿,小脸圆润得很,倒真有几分江蓠的神韵。“说着将温茶推过去,“乳名还等着你取。“

沈钧钰盯着茶汤里晃动的银杏叶,忽见水面映出自己紧蹙的眉峰。他仰头饮尽冷茶,喉结滚动两下:“叫岁安可好?岁岁平安。“

檐角铜铃被夜风吹得叮咚作响,混着产房里时高时低的痛呼。晏菡茱正要开口,忽听屋内传来稳婆惊喜的吆喝:“见头了!夫人再使把劲!“

“母亲。“沈钧钰霍然起身,腰间玉珏撞在阑干上碎成两半。晏菡茱攥住他发抖的手腕,忽觉掌心一湿——竟是丈夫的冷汗浸透了绡纱。

更漏滴到戌时三刻,一声嘹亮婴啼刺破暮色。苏嬷嬷抱着素锦襁褓掀帘而出,烛光映得婴孩胎发泛着金棕:“六斤八两的小公子!“

沈钧钰踉跄着扑到门边,透过纱帐见母亲面色惨白却含笑,悬了整日的心才重重落下。转身时瞥见晏菡茱正在吩咐管事:“西跨院再加三盏琉璃灯,着人快马去金光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