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筑得三丈三尺三(第2页)
刘焉一拽缰绳,马儿嘶叫一声,载着他往雒阳城而去,刘备三人迅速跟上,哒哒的马蹄在土路上留下浅浅的脚印。
皇宫内,听完了刘焉等人汇报的刘宏勃然大怒,“蛾贼可恨!蛾贼可恨!!”
刘焉和刘备默然垂首。
“既然蛾贼不愿给朕一条生路,那就看看鹿死谁手,城中大军足有七、八万,再征调些黔首,十万亦是轻易,有十万大军,又有坚城利器,朕不信守不住雒阳!”
刘宏当即发出令旨,要求太尉邓盛和大将军何进于城中征民为兵,越多越好,最好把城墙上每一个角落都放一名军士,将城池守得固若金汤。
在这道令旨下达后,本就不平静的雒阳更加喧嚣了,野蛮凶狠的军士们在路上肆意抓捕壮丁和老幼。
壮丁可以为兵,老幼用来勒索。
若是想要把老父、幼子赎回去,就奉出一大笔家财来,否则老幼也不是不能当兵,至于当兵后吃的是粮食还是刀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仅仅数天,雒阳城就如鼎沸,黔首士民皆恐惧不安。
而与喧闹的雒阳相对的,城外的黄巾军大营却是极为平静,几天下来,黄巾军竟然一直没有攻城,仅仅日常操练士卒,以及一心一意地垒土。
“蛾贼到底是准备做什么,为何不攻城?”
袁绍心中极为疑惑,黄巾军要求汉庭“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早就传遍了雒阳城,面对黄巾军的强硬态度,大臣们都心有戚戚然,觉得只要不献城,马上就会迎来黄巾军连绵不绝的攻打。
可是数天过去,黄巾军连一支箭矢都没有射上城墙,更别说蚁附攻城了。
更让他们疑惑的是,黄巾军连攻城器械都没有打造,就那么一心一意地垒土筑就高台,其他什么也没做。
“难道蛾贼不打算攻城,只想着围困,耗尽城内的粮食?”袁绍思索道,“不对,城中余粮充足,蛾贼围困雒阳前,邓太尉就从各地运了许多粮食入京,不说吃上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还是够的,这个消息蛾贼不可能不知道。”
他早就暗暗派人与黄巾军联系,将城中的大致情况告诉给了黄巾军。
这是袁绍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而且袁绍相信,除了自己,肯定还有其他人向城外通风报信了。
也就是他们这些人没法子控制城门,否则保不齐某个晚上雒阳城门忽然大开,城外的黄巾军就轻易杀进城中。
“也许是和城外筑就的高台有关……”袁绍思忖着。
黄巾军垒土筑台的事让何进、邓盛等人极为关注,毕竟不攻城、只筑台实在太奇怪了,他们想不注意到都不行。
偏偏所有人都不知道黄巾军为何这么做。
公孙瓒、孙坚、刘备等军将都上言,派一支兵马出城捣毁土台——无论敌人想做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不成就对了!
无奈,皇帝刘宏不答应,还下死命令要求各军坚守城池,不得出城浪战,安心等待不知道有没有的援军。
皇命难违,所有人只好眼睁睁看着那土台从无到有,筑得三丈三尺三,土台上摆下方几,四面插上土黄色的旗帜,好像一个极其简陋的祭祀仪式。
“无论那土台是什么,最迟这几天总有结果……”
袁绍心中有股强烈的预感,接下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发生一件足以改变整个雒阳局势、天下大势的事。
“所以,我得再多做几手准备,家中的部曲徒附、吴匡拨来的数十士卒、百匹健马、东阳门方向的逃亡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