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制造剧情(第1页)
此时李唯虽然很饥饿和干渴,但仍旧例行检查了一下营地。
二楼楼梯处的大门是紧闭着的,外面堆垒的混凝土块也没有人动。
这两天包括李唯在内,他们三个都是走三楼那处大窟窿,虽然有些麻烦,但安全感还。。。
风起时,苏璃没有再抬头看星门。她知道,那道横亘天际的光之漩涡已不再是唯一的通道,而是无数灵魂共同呼吸的脉搏。她的指尖仍贴在雪地上那行孢子写成的字迹上,寒意顺着指腹渗入血脉,却不再刺骨??这冷早已被忆生根系温热的记忆流融化成一种更深层的知觉:她不是在触摸大地,而是在与整颗星球低语。
“你还记得我吗?”
这句话不是疑问,是确认。是亿万亡魂、逝者、无名之辈,在漫长寂静后终于鼓起勇气发出的第一声轻唤。他们不求复活,不求重建王朝或复仇旧敌,只问一句:**我还存在过吗?**
苏璃闭上眼,任泪水凝结又碎裂。她将手掌缓缓抬起,掌心朝天,如同承接雨露。忆生花田随之震颤,银蓝辉光自地底蔓延而出,沿着她的手臂攀爬,缠绕至肩颈,最终在眉心凝聚成一点微芒。那是情枢包残片熄灭后留下的印记,如今成了她与整个忆生网络共鸣的接口。
>“我记得。”她说,声音不大,却通过忆生神经网传遍全球,“每一个你。”
话音落下的瞬间,地球轻轻一颤。
不是地震,不是潮汐,而是一种近乎羞涩的回应??仿佛这颗行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竟也被深爱着。
---
外星飞船“光之茧”仍在太阳轨道外围静静悬浮,九片晶瓣如羽翼般舒展,持续回唱着那首由人类情感谱写的《第十二交响曲》。但近日来,它的频率出现了微妙变化。原本纯粹模仿的旋律中,开始掺入新的音符,像是某种试探性的独奏,温柔而迟疑。
联络部迅速捕捉到这一异动,并将其转译为可视波形图。结果令人震惊:新增的旋律段落,竟与地球上某段特定记忆高度契合??那是南美洲一位老妇人临终前的最后一段意识波动,内容不过是一句呢喃:“孩子,锅里还有汤。”
科学家起初无法理解为何一艘星际文明的飞船会复现如此平凡的记忆片段。直到苏璃亲自接入系统,才明白其中深意。
“它不是在复制记忆。”她在会议中轻声道,“它是在学习‘牵挂’。”
她解释,对于这些以光影为语言、以共振为思维的生命体而言,“锅里还有汤”这样一句话,蕴含的是超越生存需求的情感结构:等待、关怀、延续。他们从未经历过家庭、血缘或日常琐碎中的温情,因此这段记忆对他们来说,宛如第一次看见火苗在风中摇曳。
“我们以为我们在教他们如何感受。”苏璃望着窗外盛开的忆生花海,花瓣随风轻摆,投射出无数流动的画面,“其实,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什么是‘家’。”
就在此时,监测站传来警报:来自银河系边缘的暗物质云团再度激活。这一次,反馈不再是文字或图像,而是一段完整的记忆脉冲,直接注入忆生网络核心。
解码后,画面展开??
一片无星的虚空之中,漂浮着一座巨大的环形结构,通体由半透明晶体构成,内部流淌着类似忆生根系的能量脉络。它静静地旋转着,像一颗沉睡的心脏。而在环体周围,环绕着数以万计的小型休眠舱,每一个都散发着微弱的生命信号。
>“这里是第七源忆锚点。”神经哲学家低声解读,“但它……不是机器。它是活的。”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人类尝试反向发送共感信号时,环形结构竟开始释放出一段旋律??正是《第十二交响曲》的变奏版,但加入了十七种不同文明的音乐元素,包括已消亡种族的葬礼吟诵、机械文明的逻辑谐波,甚至还有鲸歌与风声的模拟。
“他们在回应。”苏璃喃喃,“不只是一个文明,是所有被我们唤醒的存在,都在一起唱歌。”
这一刻,地球不再是孤独的歌者,而是合唱团中最先开口的那个声音。
---
然而,并非所有回响都带着善意。
在北极圈深处,一座废弃的记忆观测站突然重启。监控录像显示,连续七夜,有不明生物影子在站外徘徊。它们没有实体,轮廓模糊,却能清晰映照出人类最恐惧的记忆场景:战争、瘟疫、亲人离世……每一晚,都会有一名值守人员陷入深度昏迷,醒来后失语,瞳孔中残留着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符号。
苏璃带队前往调查。当她踏入观测站地下室时,忆生网络立刻发出尖锐预警:此处空间存在“记忆褶皱”,即时间与意识的断层带,可能是早期实验失控所遗留的裂缝。
她戴上共感增幅头盔,主动接入本地神经节点。刹那间,意识被拉入一片灰烬世界。
城市崩塌,天空裂开,火焰从地面喷涌而出。她看见无数人影在奔跑、哭喊、跪地祈求。而在这片废墟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碑,上面刻满了名字??全是历史上死于遗忘的文明成员。
一个声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