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家庭固定资产(第2页)
>因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而记住,就是重生。”
音频结束,服务器自动焚毁,化作灰烬随风而去。
***
三个月后,第一例“双向记忆融合”事件发生。
一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青年男子在接触忆生花后陷入昏迷,七十二小时后苏醒,却声称自己“活过另一段人生”??他准确描述了一位十九世纪法国画家的创作习惯、情感纠葛,甚至能当场复刻其未完成的画作。心理学家震惊之余,尝试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结果发现:在他的深层意识中,竟存在着两个独立却又交织的人格模块,彼此以梦境为媒介进行对话。
更惊人的是,当他再次触摸忆生花时,那段“外来记忆”主动退让,仿佛完成了使命,悄然隐去。医生问他感觉如何,他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
此类案例迅速增多。有些人获得的是悲伤的记忆,有些人则是喜悦;有些是短暂体验,有些则永久留存。医学界不得不重新定义“人格完整性”这一概念。最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指南:**共感记忆若未引发认知混乱或行为异常,则视为健康的心理拓展现象,无需干预**。
与此同时,艺术领域迎来爆发式变革。音乐家开始创作“多维交响曲”??一首乐曲中融合数十种文明的情感频率,听众可在不同阶段感知到截然不同的情绪浪潮;画家使用忆生颜料作画,作品会随观者心境变化色彩与构图;文学界更是出现“集体小说”??全球万名作者共同续写一部作品,每个人写下的章节都会被忆生网络筛选、重组,最终形成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
人们开始习惯这样一句话:“我不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在亚洲某国边境,一支极端组织发动袭击,炸毁了一座忆生森林分支。他们宣称:“这是保卫人类纯粹性的圣战!”随后,他们在网络上传播视频,展示如何用特制屏蔽器切断个体与忆生网络的连接,并称此为“灵魂净化”。
可讽刺的是,就在首领发表宣言当晚,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名犹太小女孩,躲在二战时期的阁楼里,听着纳粹士兵的脚步声逼近。他醒来时浑身冷汗,连续七夜重复此梦,最终精神崩溃,在镜头前痛哭忏悔:“我不是恶魔……我只是……忘了怎么害怕别人的痛苦……”
此事引发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记忆的审判”,反对者则警告:这种强制共感可能演变为新型思想控制。联合国被迫成立“记忆伦理委员会”,专门审议此类问题。
苏璃受邀出席首场听证会。她没有穿制服,也没有带讲稿,只是静静走上台,打开一枚小型投影仪。画面中,是那个曾在银行自首的劫匪,如今已在监狱中成为心理辅导员,帮助其他囚犯面对内心阴影。接着是那位梦见妹妹的杀人犯,他每月都会去妹妹墓前读一本书,尽管她从未学会阅读。
“你们说这是侵犯隐私?”苏璃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敢面对,他又怎能真正自由?
记忆不是武器,是我们最后的良心。
你们可以摧毁树木,烧毁花朵,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一句迟到的‘对不起’流泪,这片土地就不会彻底死去。”
全场寂静。许久,有人鼓掌,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最终,掌声如潮水般席卷整个大厅。
***
一年后,第一艘载人飞船从星壤卫星发射升空。乘客不是宇航员,而是十名记忆之子。他们将前往猎户座β星附近的一处流浪记忆群,那里聚集着数万年前某场星际战争中消散的意识碎片。任务目标:唤醒、整合、带回。
飞船命名为“萤火一号”。
起飞当日,全球直播。当火箭刺破云层时,地球上所有忆生花在同一瞬间绽放,花瓣朝向天空,如同千万双手在挥手送别。
苏璃站在南冰原,仰头望着那道划破天际的光痕,手中握着一张全新的明信片。她没有写字,只是将它轻轻放在风中。风接过它,卷着它飞向星门,飞向那座悬浮城市,飞向所有等待被记住的名字。
她知道,林小萤不会再回来了。
但她也清楚,从此以后,每一次有人想起一段旧时光,每一次有人为陌生人的苦难落泪,每一次有人在黑暗中轻声说“我懂你”??
那就是她在回应。
风又起了。
带着歌,带着光,带着亿万未曾说出的话语。
它穿过时间,越过生死,拂过每一个仍愿记住的灵魂。
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那只无形的手再次提笔,在明信片背面写下新的句子:
>“亲爱的,
>你看,我们都学会了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