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2第十二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去把手术费用交了。”苏月月把钱都递给王保华,去和护士站的小护士借了保温壶打水,领了药片给卢海花吃。

掌心七八颗药片,卢海花看着倒水的人,注意到她手腕处的手表没有了,她恍恍惚惚的说道:“看到了吧,你是一个女娃子,顶不了家立不了户,留在这里,你,受的了吗?”

倒水的人手中动作停了一瞬,下一秒苏月月干净利落的拧紧壶盖,把水递给卢海花,“不留在这里我能去哪里?回苏家?你觉得可能吗?”

一连几问,把卢海花唯一一点希望打的粉碎,她这趟去红川市没有见到玉山,但知道了玉山没有参加前不久的高考,人还在医院,苏家人把月月送了回来,户口也转了回来,具体是什么原因她都不用去想。

卢海花眼睛酸涩,眼泪就这么滚了出来,她把手心药片吞了下去,喝了口水,水缸重重塞到苏月月手心,“随你吧。”

医生交代卢海花做手术的时间和一些注意事项,这是常见的外科手术,费用缴纳清楚,当天傍晚六点多卢海花被推进了手术室。

沙溪镇虽然是个小镇,但这个医院不乏经验丰富的医生,卢海花这台阑尾手术没有什么复杂情况,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过去,手术结束,接下来就是等麻醉过了人清醒过来,做好术后护理。

期间王友山来过,带了五块钱来,经王保华“审问”,这五块钱是他从家里偷出来的。王保山让他赶紧还回去,这是把家底都偷出来了。

“四伯。”王友山推脱,看了苏月月一眼,小声道:“玉山哥走的时候让我多照顾你们,这五块钱算什么,你先拿着用,其他的我再想想办法。”

至于王友山想的办法是一会去给苏玉生拍电报——要钱。

村里人哪做过什么手术,上过医院,但即使没上过,也知道进一趟医院要好些钱,更别提是做手术了。

“真不用,你快还回去,钱够了,你月月姐去城里找了份活计,帮人画画,手术费挣够了。”王保华语气颇有些自豪。

满心想着去拍电报的王友山继上次疏果之后又呆住了,啥,啥意思?找了份活计,手术费挣够了?这是挣了多少,他的呆愣的看向病房外在写写画画的苏月月身上。

苏月月打算去桐城之前先把底稿画出来一些,到时候直接供张百花选择,笔尖纸上刷刷作响,勾勒的线条是王友山从没见过的东西。

王保华和卢海花也看不明白,这是文化人弄的,但苏月月从卢海花住院就一直忙前忙后,怕她把身子熬坏了,不怎么会讲话的王保华硬是软磨硬泡和医院食堂的大厨商量了借用一下厨房,买了几根大棒骨熬了锅奶白奶白的汤,扯一把面条,浇上棒骨汤,撒点姜末和葱花,香晕了整个医院食堂。

“大师傅,今天弄啥呢,这么香?给我一份。”

“今天包饺子了,吃不吃?”

“我闻着也不想饺子,我看到扯面条了。”

“那是病人家属自己做的,别想了。”

王友山也蹭到了一碗面条,大棒骨被敲断,里面的骨髓炖熟后呈半流质胶状,裹着油脂的香味,呲溜一下吸进嘴里香迷糊了,面条q弹,里面的面条芯劲道微甜。

瞅着友山要把碗都吞了的架势,王保华赶紧又给海花和月月夹了个棒骨,里面的骨髓是补身体的好东西。

“大哥,你这面条还有剩下的吗?”隔壁病房的大哥突然来到门口问道,他看了一眼那锅瞅一眼都香到不行的骨汤,“我家那口子做完手术一直嘴巴淡吃啥都不香,你家这面她想吃上一碗,刚刚一直和我闹呢。”

面条还有剩的,王保华扯的多,他家月月吃的多,友山又是半大的小子,就多做了些,搁在食堂用纱布盖着,临时吃临时下。

他用的是85粉,粉质和口感不算好,于是蒸了些土豆和红薯泥来做面条芯子,王保华去食堂给人煮了两碗,那大哥先接过一碗迫不及待来了一筷子,呼噜噜的朝王保华竖起了大拇指给人搁下两角钱,端着面条赶紧回病房给媳妇。

王保华没想要钱,出门在外谁都不容易,可早就眼馋这碗面条的其他人看见了,纷纷涌了过来,让王保华给他们下一碗,最后面条没了,锅里剩下的棒骨汤也被人用一角钱买走了,只余一个空得发亮的锅底。

王保华呆愣愣的握着一把角票。

明明前几日他为了借几块钱,在村里被人指点埋汰,现在他手里的……他颤着手把这些角票一张张撑平,一共两块三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