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扶持计划(第3页)
“我这几天就关在屋里,不睡觉了!”
“保证拿出几套既有传统韵味,又能让城里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设计图!”
……
就在清河镇这边热火朝天的时候,市晚报的报道,终于刊发了。
标题异常醒目——《石桥村的竹编梦:卡在资金和土地上的非遗传承》。
文章配发了周福生布满老茧的手,和那些精美竹编的特写照片,文字客观又犀利,直指石桥村竹编项目面临的困境,虽然没有点名,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的“某些阻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
报道刊发的第二天上午,赵海川就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
来电显示是县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部主任,钱茂才。
电话一接通,钱茂才那热络又带着几分谄媚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哎呀,赵书记!我是小钱啊钱茂才!”
赵海川眉头一挑,心想这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
他不动声色地“嗯”了一声。
“赵书记,市晚报那篇报道我看了,写得太好了!”
“我们银行党委高度重视啊!”
钱茂才的语气那叫一个诚恳,“之前王厚根同志他们来,我们也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有些地方可能……”
“有点死板了,您千万别往心里去。”
“市里领导今天早上还专门打电话过来询问这个事,我们深感惭愧啊!”
“我们银行承诺,一定会全力支持清河镇的乡村振兴项目!”
“贷款的事情,我们尽快研究,尽快落实!”
“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赵海川握着电话,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早干嘛去了?
不见棺材不落泪。
他嘴上却客气地说:“那就有劳钱主任了,清河镇的百姓会感谢你们的。”
挂了电话,他心里明镜似的。
这通电话,是舆论压力起作用了。
薛静这一笔,比他跑十趟县里都管用。
好事成双。
下午,镇党政办主任杨光敲门进来,表情有些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