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0(第20页)
秀英顺手塞了块饼干给她,不让她捣乱,“小祖宗,去哪儿都不会忘记带上你,你就放心吧。”
得到回应,年年“嘿嘿”一笑,把手里的饼干伸给宝淑。
宝淑皱了皱眉,嫌弃干巴,并不愿意接。
年年便捧着自己吃。
她是一个从不挑食的好孩子。
巧珍怕她噎到,顺手给年年倒了杯水,“姐夫那边有没有说什么时候放假?”
文薰如此估计:“晚上拍封电报过去问一下就好,怕是也要等试卷印完了他才能回来。”
霞章现在虽然担着文学院教授的名头,但因之前他做过两年的图书管理员,期间爱上了这份工作,不愿意撒开手,是以如今日常都还帮忙协助着图书馆的部分运营。
他之前提到过,南开的试卷都是在图书馆的地下室印的,想必这件事他
要帮着费不少心。
说起来,霞章不止一次跟她夸奖过南开的木斋图书馆建得很大很漂亮,书库有一个大圆顶,是一座具有地标功能性的西方建筑。木斋馆是著名文人出资建造,又捐赠出十余万卷图书奉献而成,曾有诗曰:“百城南西足论功,堂构巍峨缔造雄。十两黄金书万轴,教人长忆木斋翁。”
霞章在这里工作数年,今年端午节还自豪地偷偷对她说:“我总算是看完了里头的珍本,孤本了。”
他守着这座“金山”不愿走,就是贪图着其中的藏书。
文薰了解他,知道他说的“看完了”不仅是看完了,他还刻意地背下来了。
这是霞章在经历了32年商务印书馆被炸后的后遗症。
在怀年年的那段时间,夫妻二人有过这方面的闲聊,他们迫切地想要去做点什么。
他们没办法上战场,也没办法像理工科那样搞研发。
“那就背资料吧,”文薰这么提议,“我记得文鼎跟我说过,只是一盘普通的棋局,时隔一年,你都能记得清清楚楚。霞章,你应该知道你的记忆力有多好。既然如此,那就不妨在看书之时多费一道心,把它们背下来。”
从那之后,每每看到喜欢的古书,在爱不释手后,霞章——包括文薰,都会多看两遍,有目的的在心里铭记。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世上原来真的存在“看一本少一半”的遗憾。
日本人想要灭绝中国文化,他们就用这种方式保存文化的火种。
话说回来,霞章那边的事不用过多留意,不过是如往年一样罢。文薰现在记挂的是巧珍,她望着她道:“我和你姐夫没有回去的打算,但是你呢?你来了北平也有两年了,去年说是考上了清华,今年也切身去读了一年,怎么样,要不要借着这个机会回去看看先生,看看王妈?也好让他们更加细致地了解你的生活与学习。”
巧珍略作沉吟,而后点头:“肯定是要回去的。”
她带着大家的期望而来,如今瓜熟蒂落,她当然需要回去报喜。
秀英便道:“那我明天就去帮你准备点东西,你带回去,也好拿给先生们尝尝鲜。”
巧珍露出一个笑,“欸,谢谢秀英姐。”
这个由五位女性组成的家庭,日常大事便是这样互相商量着来。
7月5号,星期一,巧珍启程返沪。文薰到火车站送完她后,转道北大开会,同北大外文系的教授们进行最后一次确认招生试卷的内容。
7月7日,星期三,清北联合招生的试卷于北大红楼地下室开印。
这天,文薰答应好宝淑和年年,要带她们去吃西餐。临近中午,一家四口出了门,前往城中常去的西餐馆。
一点左右,文薰和秀英带着孩子回家。年年学了她父亲的习惯,日常要睡午觉。文薰把她哄睡后也犯了饭困,她跟着躺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蒲扇,小眯了一会儿。
睡到下午三点起来,秀英从水井里捞上来一个冰好的西瓜,文薰拿刀切了,分给孩子们吃,又把剩下的一半送去隔壁,给汤先生家的孩子们吃。
汤先生家有5个孩子,5个孩子都在读书,他又要奉养住在豫省乡下的双亲,日常还要还那几年不在国内别人给他垫下的钱,哪怕自身已是教授拥有高薪水,他家的生活过得也有些拮据。
邻里之间的,文薰和秀英两个年轻女人日常受了汤先生的夫人肖典香不少的照顾,日常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也都是汤先生出面,所以有时候给孩子们吃的东西,文薰都会匀一份给汤家,算是尽一份心意。
她送完西瓜,还跟典香嫂子说了会儿话。回家时,刚好看到从外头回来的汤先生急匆匆地奔着她家来了。
“昭时,刚好你在。”汤博容气喘吁吁,说完这句话还先咽了口口水,润了发干的喉咙。
他满头大汗,眼镜都歪了,显然是有要紧事。文薰有了些许不好的预感,她刚皱起眉要开口询问,就听到汤博容道:“西直门关了。我是来通知你,你暂时先带孩子在家锁好门,不要往外走。”
文薰有一瞬间屏住了呼吸,“发生什么事了?”
汤博容摆了摆手,表示自己知道的也不太多,他再度嘱咐一声,先转道进了罗先生家,最后才回的自己家。
文薰百思不得其解,可也不敢把这件事普通看待。她合上远门,放下门栓,反锁好门,回头见着年年和宝淑在屋子里玩,偷偷地把秀英喊到一边,问她家里的粮食还够不够。